周末,帶了點水果看望母親。
水果是超市買的,個個鮮亮飽滿,品質上乘。跟母親說了,別忘了自己吃。大姐在一旁又半真半假地埋怨道,她老送人家,這么好的也一定會送人!母親孩子一般地笑著說,都是鄰居和熱心人,吃了大家開心。大姐噘噘嘴,不說話了。我說,要送就送吧,自己也別忘了吃。母親又笑了,說我也不會亂送。
母親從來都是樂善好施之人,和鄰居、物業管理和保安人員都很和藹。常把我們給她的禮物,轉送給他們。送了,她就高興。這已然一種習慣了,我們怎能阻擋?
每個周日,母親一大早就趕往浦西參加禮拜活動,幾乎雷打不動。這還是當年父親突然病倒,母親開始這個安排的,至今也快二十年了。我們也勸過她,上了年紀了,就不要這么辛苦了。她執意要去。每次回來。她的臉色和心情也好多了。我們也不再勸阻她了。
兒子國外讀書放假。隔三岔五去她處,母親總要自己下廚,弄好幾個菜。有的還是老口味的,油鹽稍微多一些。兒子這一代更懂健康美食了,就反復讓她少燒兩個,油鹽也要少,甚至不放。母親說,菜不多,葷素都要有,不放油鹽怎么吃呀,沒味道。我們吃慣了。雖說我也在邊上幫兒子敲邊鼓,母親還是依然故我,每次還是這么多菜,油鹽似乎少了點,可還屬我們家的重口味。母親是習慣了,要改,并不容易。
母親這幾年身背佝僂明顯了,我有時提醒她挺胸抬頭。姐姐說,你說,她不生氣,我們說,她可要惱火的。母親悻悻地笑了一聲,似乎挺直了腰脊。但不一會兒,又放松恢復原樣了。我再說,她皺眉了,雙眉糾結著不快。我們暫時轉移了話題。她還是平常那樣,自由輕松,眉頭舒展,神情也愉悅些了。
我深思,這么多年來,她就是這樣的,低頭含胸走路,像她做人一樣,從來低調。她快八十了,還能徹底改變她這些習慣嗎?再作深思,老人的習慣是多少年養成的,習慣的形成也是他們特定環境和生活內因使然,習慣已成自然。從小輩當下的眼光看,總歸不會一致。但好與孬,都屬于他們自身的烙印。在他們的并無大礙的習慣里,他們會活得輕松自在,也有所依賴。強行去改變,會令他們徒增更多煩惱。他們像回到了孩提時代,但畢竟不是年幼未成形的孩子,還有太多塑造的可能呀。
有時尊重老人的習慣,就是一種孝。這個孝應該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