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假說;前景
[摘 要] 簡要介紹了 VanPatten Williams(2015)所著《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理論:導論》的主要內容,涉及到第二語言習得這門學科自創建以來的十大理論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本書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及教學的啟示。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18)01-0090-06
1. 引言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理論:導論》第二版(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一書于2015年由勞特利奇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出版,主編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著名二語習得研究專家Bill VanPatten教授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語言學教授Jessica Williams,一共有17位作者參與了本書各章的撰寫,他們均為二語習得各個領域或語言習得理論方面的頂尖學者。全書共13章。
2. 內容概述
本書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為引論,介紹了理論的性質;第二部分(第2~12章)分別介紹了第二語言習得領域早期理論和目前該領域10大主流理論,負責介紹每一個理論的都是該理論的創建者或研究專家;第三部分(第13章)為結語,指出了目前第二語言習得有待解釋的一些核心問題以及未來研究如何超越這10大主流理論。下面我們對各章內容分別加以介紹。
引言:理論的性質。作者VanPatten和Williams詳細介紹了理論、模型(model)和假說(hypothesis)三者之間的定義及其區別,作者指出科學中各種理論的共通之處在于它們都是對于自然現象的解釋,所謂的自然現象即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現象。理論是科學中的基本主題,科學上的所有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是理論的進步,同自然科學的發展一樣,社會和行為科學也同樣離不開理論,我們同樣需要解釋一些觀察到的現象,例如為何有的人習得二語是成功的,而有的人卻是失敗的?為何年齡在二語習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因為如此,有些二語習得研究者認為二語習得這個研究領域能否繼續推進的唯一動力是基于理論驅動(theory driven)。作者認為理論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系列陳述,以解釋該現象何以發生、發展和變化,Kuhn(1996)將這樣的過程稱之為“解謎”。理論的第一要務是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并對其進行解釋。模型與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模型是描述一個現象的一個過程或一系列過程以展示這一現象不同構成成分之間是如何互動的,但不需要對該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自然科學中對理論和模型做出了嚴格的區分,但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兩者可以互換,不作區分。與理論和模型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就是假說,作者認為假說通常是針對某個單一現象而提出的觀點,而理論是對一系列相關現象的歸納性闡述。理論需要預測,而預測實際上就是假說,是可以驗證的。所有的理論都是由構念(construct)構成,所謂的構念是一個理論所依賴的關鍵性特征或機制,用來支撐該理論對一些現象、事件的觀察與分析。構念在理論中必須是可定義的,通過對構念的理解,可以把握一個理論的核心與基礎。比如“時間”“空間”是相對論的構念,“語跡”則是句法理論的構念。在詳細闡述了理論、模型、假說、構念這些基本概念之后,作者進一步指出理論和模型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理論”解釋并預測了一些語言現象和語言規則;第二,“理論”解釋并預測了某些語言現象的成因,例如“關鍵期假說”提出學習者年齡大小影響其二語發音的準確性;第三,“理論”可以對“輸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預測。作者提出了任何一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都需要解釋的十個現象:一,輸入在二語習得中是必不可少的;二,大部分第二語習得是伴隨性的(incidentally);三,學習者掌握的知識超過其輸入的信息;四、學習者習得某一結構時往往遵循著一個可預測的路徑;五、第二語言學習的結果是多樣的;六、第二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各個子系統的學習結果是多樣的;七、語言輸入的出現頻率對二語習得的作用有限;八、學習者的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有限;九、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教學的作用有限;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輸出(學習者的產出)的作用有限。最后,作者討論了二語習得中一個引起普遍爭議的話題——顯性和隱性知識,顯性和隱性學習。
第二章 第二語言習得的早期理論。作者VanPatten和Williams將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二語習得研究分成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和語言學上的結構主義為標志,前者用以解釋第一和第二語言習得,后者用來研究語言。但是隨著實證研究的不斷推進,行為主義-結構主義對二語學習的解釋越來越捉襟見肘,暴露出諸多的問題。由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進入了第二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各種理論層出不窮,此起彼伏,有的如今已經黯然失色,有的則經過演變演化仍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作者著重介紹了史蒂夫·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監控理論(Monitor theory)”。該理論為大多數二語習得研究者和教學者所熟知,也是第一個專門針對二語習得而發展出來的理論,當今許多的二語習得理論均與其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對“監控理論”的理解對于從整體上理解二語習得理論和研究至關重要。簡要地來講,“監控理論”由五個相關聯的假說所組成:習得-學習假說、監控假說、自然順序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需要注意的是,“監控理論”最為強大的證據是來自習得者自身的經驗,故而一直以來備受批評,最為大家所詬病的是所謂的“構念的操作化”不強,即這些構念的定義模糊,很難用實證研究來加以證明,例如至今還沒有獨立的方法或證據證明習得者使用哪一類知識(習得的還是學習的)作為其語言使用的基礎。此外,克拉申用習得自然順序來證明“監控理論”,批評者認為這是循環論證:可預測的習得順序既被內在語言機能(innate language faculty)所解釋,又被用來證明后者的存在。再如輸入假說中的“i + 1”這一構念被批評者認為操作性不夠強:也就是說,對“i”和“i + 1”很難加以準確定義。更多對“監控理論”的批評可參見McLaughlin(1987)。
第三章 語言學理論、普遍語法和第二語言習得。作者Lydia White 介紹生成語言學研究者如何從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角度考察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能力”。 在這一理論框架下,語言的使用(理解和產出)被認為是基于一個抽象的語言系統,這一系統是語法的心理表征,這樣被表征的語言知識是潛意識的,并且這種潛意識的知識很多并不需要在習得一語的過程中被學習,而是從普遍語法推導(derive)而來的。普遍語法的提出源于“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Logical problem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或“刺激貧乏(poverty of the stimulus)”,因為按照行為主義-結構主義的習得觀無法解釋第一語言習得所遇到的邏輯困境,即兒童在有限輸入的情況下何以成功習得母語。同樣,二語習得者的中介語能力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即習得者習得的語言知識和能力遠非輸入所能解釋,其也同樣受制于與母語者一樣的制約機制——普遍語法。基于普遍語法的二語習得理論可以解釋很多二語現象,例如為何輸入對于二語的習得是必要的,該理論認為語法中的某些部分是不能僅僅通過目的語的輸入而獲得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遍語法是在真空中被操作的,普遍原則和參數的設定必須得通過接觸目的語才能被激活。再如該理論對“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教學的作用有限”的解釋是普遍語法不能被直接教授,課堂教學和課本上出現的許多信息會誤導學習者,相反,教學可能在觸發參數重置時起作用。
第四章 第二語言習得的一種功能主義路徑——基于概念導向的路徑。作者Kathleen Bardovi-Harlig。功能主義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是用來交際的,語言形式服務于意義的表達,另一方面語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語法、語義、詞匯、語用等是人為的分類。功能主義從映射的角度來看語言,所謂的映射分成兩類:從形式到功能、從功能到形式。第二語言習得的功能主義路徑就是研究中介語中的這種映射關系,尤其感興趣的是隨著中介語的發展這種映射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因此研究方法強調歷時研究,縱向考察學習者的語言產出和語言加工。值得一提的是功能主義在分析學習者的語言產出時,只關心他們是如何將語言的形式和意義聯系起來的,而不關心語法是否正確。因為出現語法錯誤也是學習者處于特定加工階段的體現。例如學習者會用“goed”來表達過去時間,雖然這種時態的表達是錯誤的,但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學習者是在試圖用動詞的變形來表達過去時態,盡管這種嘗試的結果并不正確。
第五章 基于使用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路徑。作者Nick C. Ellis和Stefanie Wulff。語言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社會行為,語言也是在使用中得以演化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者也是在使用中習得第二語言的。由此發展出“基于使用的(usage-based)”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其基本的工作假設主要有兩條:第一,語言學習主要基于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并且輸入的都是使用中的語言;第二,學習者從輸入中推導出二語規則所使用的一般認知機制被普遍運用于任何技能的學習,而不僅限于語言學習。該理論的核心構念有以下幾個:構式(construction)、聯結學習理論(associative learning)、理性認知過程(rational cognitive processing)、基于示例的學習(exemplar-based learning)、抽象化的聯結基礎(the associative bases of abstraction)、浮現關系和模式(emergent relation and pattern)。基于使用的二語習得方法是輸入驅動的,因此在解釋“輸入在二語習得中是必不可少的”這一現象時,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必須從大量的有代表性的語言樣本中提煉出一個符合語言使用的模型。
第六章 技能習得理論。作者Robert DeKeyser。 技能習得理論是用來解釋人類在習得技能時是如何從初級階段最終發展到熟練階段的。技能包括認知技能和操作技能,語言學習屬于前者。技能習得理論來源于心理學的不同分支,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及聯結主義都在其中得以體現。習得一項技能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陳述性階段、程序性階段和自動化階段(Anderson,1982)。技能習得理論中重要的構念有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自動化知識、練習、練習的類型。其中練習在技能學習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大量的練習之后可以達到知識運用的自動化。證明練習重要性的主要證據有Newell Rosenbloom 1981年提出的學習冪定律(power law of learning)數學模型。此外練習類型也很重要,一般可以分成分散練習和集中練習,在語言學習中采用哪種練習類型更有效目前還沒有定論。
第七章 成人二語習得中的輸入加工。作者Bill VanPatten。輸入加工理論關注的是人們是如何理解句子的,先理解什么,后理解什么,如何建立形式與意義之間的聯系的。輸入加工是一個瞬時句子加工模型,而不是一個綜合性的二語理論或模型。它關注的是學習者在某一特定時刻如何將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意義聯系起來。輸入加工模型認為習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理解的副產品,沒有理解,習得就不可能發生。由于記憶和加工信息容量所限,在瞬間句子加工過程中,二語學習者不能像母語者那樣加工和儲存同樣數量的信息。加工中既有普遍的加工機制,也有學習者一語的加工機制。IP模型所遵循的原則主要有:實詞優先原則、詞匯先于語法原則、非冗贅優先原則、有意義在先無意義在后原則、名詞第一原則、一語遷移原則、事件概率原則、詞匯語義原則、語境制約原則以及句子定位原則。
第八章 陳述性和程序性的模型——一種基于神經生理的第一和第二語言理論。作者Michael T. Ullman。“DP模型(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指的是由兩種記憶系統——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構成的一個理論框架,它是具有認知神經科學證據的一語和二語習得理論,即從神經科學領域來發現和探討語言學習的規律。本章主要討論了這兩種記憶系統在語言學習上是否起作用,以及起到何種作用。作者認為陳述性記憶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年齡、性別、左/右利手(left/right-handedness)、睡眠和練習。程序性記憶則主要學習如何預測和推理,就語言學習來講,程序性記憶主要有三個作用:內隱語法規則的學習、語言類別的學習和語言中非語法的內隱學習。只有內隱知識是依賴程序性記憶的,但不是所有的內隱知識都需要程序性記憶,還有其他內隱知識的記憶系統,比如情節知識就是通過陳述性記憶學會的。學習興趣、年齡等都是影響程序性記憶的因素。此外,這兩種記憶系統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可以相互轉化的。
第九章 可加工理論。作者Manfred Pienemann和Anke Lenzing。 可加工理論是一種探討二語習得發展過程的理論,其邏輯基礎是,在習得發展的任何階段,習得者只能產出和理解當前語言處理器所能處理的語言形式。該理論認為加工構件大多情況下自動運行,人一般無法控制;加工是累積遞進的;加工器的輸入是線性的;語法加工可接觸到短時記憶的存儲以用于處理語法信息。可加工理論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發展的問題和邏輯的問題,前者指的是為何學習者遵循普遍的習得發展階段,后者指的是學習者為何理解超出以往輸入的知識。
第十章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輸入、互動和輸出。作者Susan M.Gass和Alison Mackey。本章主要討論了二語習得研究中的互動研究路徑,也稱互動假說。該研究路徑包括了輸入假說和輸出假說,其核心構念主要有輸入、理解、互動、輸出、反饋、協商、重述等。互動方法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習者在目的語環境中的沉浸、語言產出和產出反饋來展示學習過程。Gass提出互動研究的起始點是假定語言學習的原動力來自于交際壓力,互動研究可以檢驗交際、習得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之間的調解機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中,沒有一種方法或者理論能夠解釋所有學習現象的。當然,互動方法理論也不例外。互動方法理論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看待二語習得中的輸出。它將輸出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制性輸出,即學習者嘗試去產出高于自己目前語言水平的語句;另一類是機械操練的輸出,這種單一的操練對于實現語言自動化過程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其對學習者語言發展來說價值就比較低。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輸出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十一章 社會文化理論和第二語言發展。作者James P. Lantolf、Steven L. Thorne和Matthew E. Poehner。本章主要討論了社會文化理論,該理論以維果斯基(Vygotsky)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認為語言(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發生在語境中,因而社會文化理論主張考察與心理內在過程相關的環境中的語言,倡導從“大腦內”走向“大腦外”。社會文化理論有著與傳統二語習得不同的一些構念,如調節(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和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等等。
第十二章 復雜性理論。作者Diane Larsen-freeman。復雜性理論主要關注的是描述和追蹤動態系統中不斷浮現的模式(emerging patterns)以解釋語言的發展變化。語言作為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具有自組織性、自適應性、非線性、開放性等特征,因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Larsen-Freeman開始將復雜性理論用于二語習得研究,試圖用其解釋第二語言的發展。復雜性理論主張采取社會認知的視角來考察二語的發展,其中的核心構念有重復(iteration)、共適應(co-adaption)、承擔性(affordance)、統計優選(statistical preemption)。復雜性理論持語言是動態發展的觀點,表明語言的習得過程也就是一個社會認知的過程。語言不是一種固定模式的編碼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能夠產生意義的系統。這也顯示了學習者是如何通過組合不同的語言資源來適應和調節自身所處的環境。
第十三章 第二語言學習被解釋了嗎?——超越10個當代理論的第二語言習得。作者Lourdes Ortega。 本章為全書總結章,作者認為二語習得作為一門學科自上個世紀60年代創立以來,跨學科性是它的一個顯著性特點,并且近些年大有擴展之勢,相關學科從原來的語言教學、語言學、兒童語言習得、心理學等學科擴展到認知科學、雙語、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作者將二語習得研究所要面對的問題大致分成了五類:第二語言知識和認知的性質、中介語發展的性質、第一語言的作用、語言環境的作用、教學(instruction)的作用。最后作者結合書中的10個理論提出了未來二語習得研究的幾個領域:第一,未來二語習得將會繼續不遺余力整合語言認知和被認知科學證明行之有效的二語知識;第二,將把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第三,按照對于雙語現象以及雙語能力本質的理解來對二語習得理論進行一次全面的重新評價。
3. 簡評
迄今為止,本書對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總結最為全面,詳細闡述了這門學科創始以來的理論發展軌跡,不但有早期的理論,而且還囊括了當代最有影響力和解釋力的10大理論,各章撰寫者或為該章理論的創立者,或為該章理論的重要研究者,因而兼具權威性和前沿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宗世海、劉曉露(2004)對美國第38屆TESOL年會所做的綜述認為國外的先進經驗對于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及世界各國的華文教育都有參考價值。同樣國外最新二語習得理論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研究啟示很大,我們認為本書至少能給我們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語言習得本質上屬于技能習得的一種,技能習得的普遍歷程是展示、練習和產出,語言習得也不例外,屬于認知技能的一種。既然是技能習得,我們就應該著力研究語言習得與其他技能習得的同與異,借鑒其他相關技能習得領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外國已有研究表明,練習的不同類型會影響習得的效果和速度,集中練習在程序性技能習得中效果最好,記憶力在集中練習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與此相反,分散練習中分析能力更為重要。
第二,呼喚理論和方法多元化。第二語言習得這一研究領域自誕生以來,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跨學科性,不斷從相鄰學科吸收理論和研究方法,本書所展示就是該學科目前極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理論或模型。國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習得研究目前對這些理論的了解還不是很充分,我們的習得觀在很大程度上還在受上世紀早期的結構主義的語言觀的影響,過于重視對語言結構的理論分析和操作。國外已有實證研究證明,所教并非所學。一個可行的方式是盡可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真實的語料后多運用,而非一味地教授學生語言本體知識。
第三,語法在習得中的作用。語法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內容,從知識的類型來看,語法的學習屬于陳述性知識,學習者要做到成功習得某一語法結構,還需要經過程序性階段和自動化階段,而后兩個階段對于學習者成功習得語言尤為重要。王初明(2011)曾指出中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三種情節:糾錯情節、語法情節、考試情節,這三種情節一直困擾著中國外語教學,對外語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中國英語教育的“啞巴英語”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過于強調語法,忽視語言習得本身是一種技能習得這一事實。與此類似,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也有過于強調語法和偏誤的趨勢。語法的教學的確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的知識,但無數的習得研究證明,更為重要的是大量地接觸目的語,在體驗目的語的過程中習得該語言。
[參考文獻]
王初明 2011 外語教學三大情結與語言習得有效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4). // Wang Chuming 2011 An analysis of three L2 teaching preferences in light of an efficient route to L2 learning[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4).
宗世海,劉曉露 200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第38屆TESOL年會綜述[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 // Zong Shihai Liu Xiaolu 2004 Others experience can be lessons: A review of the 38th TESO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of U. S. A.[J]. Journal of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TCSOL Studies)(4).
Anderson, J. R. 1982 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J]. Psychological Review 89.
Kuhn, S. T. 1996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 Laughlin, B. 1987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England: Arnold.
Newell, A. P. Rosenbloom 1981 Mechanisms of skill acquisition and the law of practice[A]. In J. R. Anderson (Ed. ). 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Acquisition[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55.
VanPatten, B. J. Willams 2015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hypothesis; prospect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VanPatten Williams, 2015), including the ten main theories establish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its inception as a field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its latest trends of development.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re also discussed.
【責任編輯 蘇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