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有效控制百合灰霉病對龍山縣卷丹百合種植造成的危害,以25%啶菌噁唑EC、50%異菌脲WP、50%腐霉利WP、25%腐霉-福美雙WP和75%百菌清WP這5種藥劑為材料開展了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25%啶菌噁唑EC對百合灰霉病的防效明顯高于其他藥劑,以1200mL/hm2對水900kg連續施用3次,防效達85.66%,且對百合植株安全,產量高達17550kg/hm2,投產比最高,為1:1.64,綜合效益顯著。
關鍵詞:卷丹百合;灰霉病;啶菌噁唑;化學防治;龍山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3-0067-03
龍山百合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主要品種為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屬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鱗莖類草本植物。龍山縣成規模種植百合已有二十余年,長期以來均使用代森錳鋅等常規殺菌劑防治百合病害,導致百合植株對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加上龍山縣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濕潤的氣候條件,以至百合疫病、灰霉病等病蟲害發生面積逐年擴大,已嚴重影響到百合產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百合灰霉病,由早期的零星發生,到現在的普遍流行,已上升為卷丹百合的主要病害,嚴重影響百合的產量和品質。
百合灰霉病[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又稱葉枯病,植株的莖、葉、花均可被浸染。葉片感病開始形成黃色或黃褐色斑點,后逐漸變大至圓形,濕度大時可見病部水漬狀及灰霉。高溫干旱對病情的發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病部呈淺褐色,莖部受害變褐色和縊縮,鱗莖染病致腐爛,后期病部可見黑色細小顆粒狀菌核。該病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目葡萄孢屬的橢圓葡菌孢[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氣溫達到15℃以上,菌絲體開始萌發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為初侵染,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造成再侵染。在氣溫20℃左右、相對濕度>90%時病情擴展快,適溫高濕環境下百合灰霉病發生較嚴重。近年來,針對百合疫病防治的報道較多,也不乏有對百合灰霉病防治的報道,但推薦的防治用藥如腐霉利、嘧霉胺等均已使用多年,植株抗藥性明顯,防治效果有所下降,而使用啶菌噁唑等新藥物防治百合灰霉病的報道相對甚少,為明確25%啶菌嗯唑EC等新型藥劑對百合灰霉病的防效,篩選最佳的防治藥劑,進行了啶菌嗯唑等
5種藥劑防治百合灰霉病的田間藥效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在龍山縣石羔街道堯坪村進行,試驗地面積667m2,各地塊土壤團粒結構、肥力、栽培方式、排灌等條件一致,符合試驗條件。供試藥劑有25%啶菌嗯唑EC、50%異菌脲WP、50%腐霉利WP、25%腐霉·福美雙WP和75%百菌清WP。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6個處理:處理1,25%啶菌嗯唑EC 1200 mL/hm2;處理2,50%異菌脲WP1500 g/hm2;處理3,50%腐霉利WP 3000 g/hm2;處理4,25%腐霉·福美雙WP 3000 g/hm2;處理5,75%百菌清WP 2400 g/hm2;處理6(CK),清水900kg/hm2。先用少量清水把藥劑配制成母液,再分別根據設計比例配制成藥液,按照900 kg/hm2的藥液量對大田植株進行均勻周到噴霧,噴霧時小區間用塑料薄膜隔離;小區面積25m2,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3次重復。從發病初期開始,連續施藥3次,每次間隔8d,第一次用藥時間為5月5日。
1.2.2田間管理(1)土壤和種球的選擇與處理:要求土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和良好的團粒結構,有較深的耕作層,并且排灌方便,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地塊,開好圍溝、腰溝、廂溝;選擇無病蟲危害,表面無損傷,頭型飽滿,單頭重35 g以上的鱗莖作種。(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10月前完成播種,株行距16 cm×40 cm。(3)肥水管理:肥料分基肥和和追肥,均施用N-P2O5-K2O含量為15-15-15的三元素復合肥;其中,基肥播種時施用;追肥分別于2月中旬和4月上旬分2次施用;雨季做好清溝排水,干旱時做好灌溉補水。(4)中耕除草:2月中旬結合施肥進行第一次中耕,4月上旬第2次中耕,期間使用200 g/L草銨膦SL和720 g/L異丙甲草胺EC控制田間雜草,制劑用量分別為3 000mL/hm2和1800mL/hm2。
1.2.3調查與統計 共調查4次,初次施藥前調查發病株率,第2、3次施藥前、第3次施藥后8 d各調查一次。每個小區調查100株,計算病株率、病情指數及防效;并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藥劑對卷丹百合灰霉病的田間防效
從表1可以看出,經過3次防治后,藥劑處理的發病率均得到不同程度控制,病情指數明顯低于對照;其中,處理1的平均防效最高,為73.16%,處理3防效次之,為68.94%。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1和處理3的平均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說明5種供試藥劑中25%啶菌嗯唑EC和50%腐霉利WP對百合灰霉病的治療作用相對較好,尤其以25%啶菌嗯唑EC防效最好,達73.16%。試驗中各處理均沒有對百合植株產生藥害,說明試驗濃度對百合安全。生產中防治百合灰霉病前期建議使用1~2次50%異菌脲WP等保護性殺菌劑,中后期適時使用啶菌嗯唑和腐霉利等治療性殺菌劑,由于百合灰霉病發生情況受溫濕度影響較大,若遇適溫多濕天氣,建議適當加大使用濃度。
2.2不同藥劑處理的效益比較分析
由表2可知,藥劑處理的商品果率均顯著高于對照,但藥劑處理間的商品果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在產量表現上,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以處理1的產量最高,為17 550 kg/hm2,處理5的最低,為16180 kg/hm2,處理1~4相互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處理5;從投產比來看,處理1的投產比最高,為1:1.64,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啶菌嗯唑能顯著提高產值和生產效率。試驗中農藥投入、鮮百合商品果率和產量等數據為試驗測產數據,實際生產中如果采收時間推遲,商品果率會有所下降。對照數據顯示產值為70234元/hm2,投入為76450元/hm2,說明在同等投入條件下,如果忽視對百合病害的防治,會嚴重影響百合的產量和品質,進而影響種植效益。
3結論與討論
灰霉病為百合生長過程中主要病害之一,菌源屬橢圓葡萄孢,根據國內相關研究灰霉病菌源生物學特性的報道,灰霉病菌源最適溫度為15~20℃,在該溫度條件下菌核萌發需要48~80 h,當氣溫達35℃時,菌核不能萌發;同時,該菌對相對濕度的要求很高,當相對濕度低于81%時都不發芽。應根據灰霉病菌源的生物學特性,結合龍山縣的氣候狀況來確定防治灰霉病的最佳時間。近年來,瞿友均等、朱麗梅等報道了百合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但均限于龍牙百合品種,除了劉樹芳等同進行的放線菌次生代謝產物對灰霉病菌抑制活性篩選的報道外,亦少見防治百合灰霉病新型藥劑的相關報道。隨著卷丹百合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百合品種對灰霉病的抗性逐漸退化;同時,農藥品種更新緩慢使得單一防治藥劑重復多次施用,且施藥量不斷加大,病原菌對防治藥劑的抗性也不斷增強;最終導致灰霉病的發生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百合的產量、品質和產值。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逐漸重視,生物源和植物源防治藥劑的篩選將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值得重點關注。
實際生產中,龍山百合的病害防治用量最大的藥劑是百菌清。該藥劑雖然沒有內吸和治療作用,但病原菌對其產生耐藥性相對內吸性藥劑緩慢,其價格也相對低廉,加上其防治對象廣譜,對百合植株安全。因此,在化學防治中,特別是在多種病害同時發生的情況下該藥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百菌清都是百合種植戶的首選預防藥劑。
啶菌惡唑屬于甾醇合成抑制劑,具有殺菌譜廣和突出的離體殺菌活性等特點,對灰霉病菌、葉霉病菌、早疫病菌等真菌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與腐霉利、嘧霉胺等使用比較普遍的殺菌劑作用機理不同。實際生產中,啶菌惡唑除了防治卷丹百合灰霉病以外,對疫病、炭疽病等其他病害的防效,以及和其他藥劑之間的交互抗性還有待于進一步試驗研究。
灰霉病受溫度、濕度、植株抗性等因素影響,除化學防治外,還需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控手段,包括更新施藥器械提高農藥利用率、選用抗病品種、水旱輪作等方法,特別要注意的是種植密度和清溝瀝水,以控制田間溫濕度,避免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