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欠發達區農村應在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基礎上,樹立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在普查法和訪談法調研基礎上,歸納出趙壩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發展問題,并構建問題反饋模型。最后,提出發展建議: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構建良性循環機制;經濟實現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文明;構建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趙壩村; 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9-0116-03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Zhaoba Village of Gansu as An Example
LIU Jin-feng1,QIN Chun-yi2,YANG Lei1,GAO Ying-jun1
(1.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 County 742500, PRC; 2. Northwester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Lanzhou 730030, PRC)
Abstract: Rural area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time valu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survey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of Zhaoba Village, and constructs a problem feedback model.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choose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constructing a virtuous circle mechanism; the economy realizes industrial prosperity. realizing rural civilization; build livable and suit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Zhaoba Village; development research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之一。其科學內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新思想為引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圍繞新時代“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發展步伐和加快推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1]。
鄉村振興戰略有極強的時代價值。首先,它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農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農村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問題多,二是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低[2]。導致這種結果主要原因,一是我國長期奉行以犧牲農村利益來支持城市發展的戰略,二是產業結構演化規律的作用,“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也開始上升[3],這種經濟規律作用下,農村的勞動力資本、資金資本等優勢資源逐漸流向城市。以上兩種原因造成農村落后、城市發達的二元結構的社會現象。其次,它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前提。“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完全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要素,只有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西部欠發達區農村發展所依賴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條件以及發展機制和東中部發達農村和相比,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時,應結合區域實情理清其獨特的邏輯關系。
1 趙壩村概況及調查方法、域數據來源
1.1 趙壩村概況
趙壩村位于甘肅省集中連片貧困區成縣沙壩鎮,距成縣縣城19 km。屬長江上游三岔河流域,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 360 m,屬亞熱帶氣候。管轄王溝村、郭灣村、元壩村、杜灣村和上莊村共5個自然村。2018年全村238戶,人口共948人,人均擁有耕地0.14 hm2,2018年貧困戶36戶,屬于西部欠發達區欠發達村。
1.2 趙壩村家庭問題調查方法與域數據來源
為了了解趙壩村實際情況,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由6人組成一個調研團隊,分三個小組,分別對趙壩村所轄王溝村、郭灣村、元壩村、杜灣村和上莊村共5個自然村,238戶家庭進行逐村逐戶進行調研。具體方法是:進村入戶普通調查法,全覆蓋逐家逐戶訪談調查法。
點差數據信息來源一是通過研究區域村、鎮、縣、市政府網站或政府文件公開信息,二是通過趙壩村調查研究獲得。
2 趙壩村發展面臨現實問題及原因剖析
筆者通過在趙壩村調查研究得到第一手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概括、抽象、分類、定性、定量分析處理。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將獲得第一手資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并劃分為十一類具體問題(如表1所示);第二步對具體問題定性歸納為經濟發展問題、社會發展問題和生態學環境發展問題三大類;第三步對具體問題背后產生原因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如表1所示)。趙壩村存在主要問題及原因可歸納如下三個方面。
2.1 經濟發展問題
經濟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有投資發展需求且缺投資資金、缺專業技術;(2)家庭收入低、基本無經濟來源、家庭支出大;(3)勞動力外流、家庭缺乏勞動力。存在這3個問題的調研對象分別占總戶數19%、45%和69%。大多數家庭都存在問題,屬于普遍性問題。
問題背后主要原因分別是:(1)家庭儲蓄率低、家庭成員文化程度不高;(2)就業渠道不寬,存在一定程度上剩余勞動;(3)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鄉村發展動力不足;(4)婚喪嫁娶等風俗性隨禮支出大。
2.2 社會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有:(1)用于小孩學習支出大,經濟壓力大;(2)用于疾病治療支出多,經濟狀態差;(3)空巢老人問題;(4)留守兒童問題;(5)大齡男青年擇偶難問題;(6)無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弱戶住房條件差。存在這6項問題的調研對象分別占總戶數比例為10.6%、21%、7.1%、5.1%、10.1%和7.1%。和中國中部農村普遍問題相比較,除前2項問題屬普遍存在問題外,其他4個問題是個別的且嚴重的問題。
問題背后直接原因是:(1)家庭經濟收入少,家庭經濟負擔重,比如:學生上學費用、疾病治療費用、家庭舊房改造費用,導致支不付出;(2)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家庭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3)男多女少、婚嫁彩禮高等原因。
2.3 生態環境發展問題
生態環境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有:(1)空心村嚴重、村容不整潔;(2)村間、村內干道間道路需要硬化。存在這2個問題的調研對象分別占總戶數比例為42%和33%,屬于普遍性問題。
問題背后直接原因:(1)是村級組織缺基礎設施改造資金;(2)部分家庭移居城中生活,致使農村家中房屋長期閑置。
3 趙壩村系列發展問題反饋系統模型構建[4]
對趙壩村目前存在系列問題進行系統學分析,運行系統動力學方法,建立趙壩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環境發展的反饋系統模型(如圖1)。
趙壩村發展發展問題內部存在系統反饋運行機制,如圖1回路1:經濟發展越好→社會發展程度越高、生態環境質量越高→經濟發展越好,即經濟發展問題少,則社會發展問題和生態發展問題也會少,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因此,反饋回路累計效應為正。
如圖1回路2:經濟發展越差→社會發展問題越嚴重、生態環境質量越差→經濟發展越差,即濟發展問題多,導致社會發展問題和生態發展問題多,從而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反饋回路累計效應為負。顯然,趙壩村問題處于反饋回路累計效應為負狀態,處于惡性循環狀態。
4 政策建議
4.1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
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要求,在深刻研究趙壩村現狀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發展途徑。趙壩村是我國西部欠發達區的一個欠發達村莊,基本村情如下。(1)產業方面:第一產業占約70%且經營粗放,第二產業占約10%且發展落后,第三產業占20%,且對其提供服務產品需求量大。(2)生態環境方面:總體良好,但個別村落急需改造;鄉村社會風尚方面:鄉風純樸,但部分風俗不利于鄉村可持續發展,行政村、自然村干部的領導作風正派、辦事公正,村內事物管理有方。(3)生活方面:整體上從溫飽向小康生活水平轉變,但經濟發展長期徘徊于低水平增長狀態,部分家庭生活靠政府救濟和幫扶才能維持。因此,趙壩村適宜的發展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即第一產業逐步從粗放經營轉型集約型生產方式,積極增加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加快新農村村落建設、改造步伐,樹立移風易俗良好社會風尚,逐步實現小康生活的發展模式。
4.2 構建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良性循環運行機制
4.2.1 經濟發展上,依靠政府、結合村情實現產業興旺 趙壩村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抓住關鍵,讓“腦”“地”“錢”等核心要素運動起來[1]。具體做法:(1)政府在政策上、技術上和經營管理上給予大力支持,解決經濟發展“智力不足”問題。(2)鎮、村政府應積極促進趙壩村土地流轉工作,為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提供物質基礎。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經營權,鼓勵村民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3)金融機構,尤其農業銀行、農業信用合作社為農村發展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解決經濟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
其次,采取新手段促使產業振興。(1)用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手段,對小麥、玉米、油菜等農作物進行規模化種植,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2)充分調研市場基礎上,利用獨特地理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特色藥材種植業,包括苦參、木瓜、大粒籽、黨參、半夏、黃芪、防風、紫蘇、柴胡、牛蒡、羌活、茯苓、板藍根、茴香和生地等藥材種植。二是特色養殖業,包括蜜蜂、奶牛和奶羊等動物養殖。(3)培育和壯大第二產業。如承接發達區工業轉移,做強特色手工藝行業,吸引勞動力回流。(4)逐步做強第三產業。如提高醫務人員醫療水平、提高電子商務服務效率、增強金融機構服務質量、政府管理服務效率等。
4.2.2 社會發展上,依靠政策,積極主動實現鄉村文明發展 確保國家惠民政策進村入戶,使每一位村民參加農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村、鎮政府調動村民積極主動性成立村級養老院把5個自然村空巢老人集中起來養老,并成立村級托管所來托管留守兒童。對于村內老、弱、病、殘人口及留守人口問題,村級組織無能力解決的人群,依靠政府有效提供社會支持和社會保障服務來解決,讓國家發展成果惠及這些農村弱勢人口[5]。另外,用先進文化來宣傳教育村民,移風易俗,不斷實現鄉村精神文明發展。
4.2.3 環境發展上,依靠建設項目構建宜居、宜業的生
態環境 在趙壩村宅基地退出與優化利用的基礎上[6],
積極尋求政府對西部欠發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持,以及村民危舊房改造的幫扶,依據新農村建設標準,對5個自然村進行統一規劃,進行新農村村落建設。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新農村內戶戶通水泥路、通網絡、通水、通電和通燃氣的村莊。逐漸實現宜居、宜業的鄉村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廖彩榮,陳美球.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現實路徑[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1.
[2]劉玉瓊,艾大兵. 欠發達區農村發展路徑反思[J]. 農業經濟,2010,(9):27-28.
[3]杜肯堂,戴士根. 區域經濟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譚躍進. 定量分析方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葉敬忠. 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7.
[6]杜 偉,黃 敏. 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5.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