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宇
摘要:“滿巴拉僧”是藏語,意為“醫方明經院”或“醫明學院”,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由鄂托克旗第七代王爺東日布斯仁捐資,第一世下仲(活佛)貢其根阿日布寨主持興建,廟建成后,成為菩修醫宗教義,經醫雙修,專門研究發展蒙藏醫學,培養精通醫宗教義僧人的藏傳佛教盛地。
關鍵詞:滿巴拉僧廟 儀式 烏海市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68-02
一、內蒙古烏海市滿巴拉僧廟簡介
滿巴拉僧廟位于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拉僧鎮,興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學習蒙醫的高等學府。①滿巴拉僧廟興盛時期,喇嘛有200余名,殿塔十座,寺廟倉庫和僧舍170多間,大小牲畜數百頭。廟內雕塑威武,壁畫塑威武,壁畫精致。經書、醫藥書籍有數千卷,成為內蒙古地區研究蒙藏醫藥規模較大,聲名遠播的寺院。
1966年,滿巴拉僧廟遭到造反派的侵略,廟內的許多文物流失、搶奪、被砸。1982年廟興建后,有大雄寶殿、藥師佛塔、護法殿、溶洞等,現已開發為旅游景點,在舊址上設宗教活動點恢復香火,1996年海南區政府批準予以登記,正式確定為烏海地區唯一格魯派(喇嘛教)宗教活動場所。
二、科儀儀式實錄
每月初一儀式,是拉僧廟最主要最核心的儀式之一,以念誦《藥師經》為主,祈求健康平安的主要內容。筆者于2017年8月22日驅車前往滿巴拉僧廟進行田野調查,儀式開始時間為上午九點,地點在大雄寶殿內,參加僧人15人。
整場儀式持續兩個小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念經,主要以念誦《藥師經》為主;第二部分為叩拜藥師佛,祈福求健康平安;第三部分信徒給喇嘛香油錢,喇嘛幫信徒請愿求吉祥平安。
早上八點半,喇嘛統一身著深紅色藏袍和鮮紅色袈裟,住持配有黃色的哈達,吃畢早茶后,喇嘛們在大雄寶殿打坐,小喇嘛打掃寺內衛生,擺放貢品,如貢米、燭臺、香爐、水壺還有一些水果等。
九點鳴鼓儀式開始,寺內主持坐于供奉臺右邊第一排,住持桌邊擺有經書及金剛杵、金剛鈴、鼗鼓。誦經時,領經人先領誦一段,后眾人齊誦,領經人身邊依次坐有執镲、白海螺號、鼓的僧人。
儀式第一部分,小喇嘛著盛裝,端著酒壺站在供奉臺前。誦經開始,小喇嘛有節奏的往碗里斟酒,誦經的喇嘛邊誦經邊左右的擺動身體,一段誦經結束后,執镲的喇嘛領奏,后由諸法器齊奏,小喇嘛把斟滿酒的碗遞給每一位誦經的喇嘛,每個喇嘛會喝一小口,剩下的分給來廟內祈福的百姓,小喇嘛會將放有葡萄干酒倒入每個人的手心,以供人們飲用,達到消病去災及為家人祈福的作用。
儀式第二部分是拜藥師佛。跪拜藥師佛時小喇嘛走到鼓與鼓之間行跪拜禮,要求掌心向下微隆起呈中空狀,跪拜時要求腳尖、手心、頭離地,住持喇嘛會按三次鈴,跪拜三次,每次三跪。其他喇嘛念第二段經,祈求平安、健康。
儀式第三部分,信徒給每一位喇嘛香油錢,喇嘛會用經書在每位信徒的額頭輕輕的點一下,幫他們祛除災難,并實現他們心中的愿望。
11點整儀式結束,喇嘛們有秩序的離席。不在寺內常駐的喇嘛會換回自己的衣服于11點半到食堂吃午飯,午飯有羊肉,還有一些菜和奶制品。午飯結束后,不在寺內居住的喇嘛就驅車回到自己居住的寺廟,在寺內居住的喇嘛完成最后的善后工作。
三、滿巴拉僧廟儀式音聲
儀式結束后本人對寺院中資歷最深的喇嘛——甘淖爾仁濟師父進行專訪。甘淖爾仁濟師父是目前寺中最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師父,以下是采訪記錄:
劉: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來寺廟學習佛經及醫術的?
仁濟:我從2005年才開始信奉佛教,2008年冬天,那時我才信奉佛教兩三年,一個人駕車回家,路上早就被雪覆蓋厚厚的一層,當時是晚上,開車已經到了疲勞階段,一不留神,與對面的大車相撞,車身被壓扁,可是我卻非常幸運的活下來,一定是佛祖為我護了身,至那以后,我便更加相信佛教,為了感謝佛祖的保佑,所以才來到寺院出家。
劉:請問廟里大約有多少人?在寺內是怎樣學習醫術?
仁濟:寺內現有人數有二十五位,常住守寺的只有四位,其中就有我,還有兩位年紀小剛進寺不久的小師父,在寺內到了一定的年紀,小師父的師父會給小師父三個方向來供他們選擇,第一條是跟隨師父學習醫術可以到村子里為村民治病。第二條是從事藏文的翻譯工作。第三條就是即學習醫術,學習藏文翻譯,兩條路都選,寺內年長的師父大部分都懂得醫術。
劉:寺內主要有哪些法器?
仁濟:寺內主要的樂器(法器)有鼓、海螺號、镲、金剛杵鈴、達瑪如鼓、牛角號、脛骨號、銅欽、甲林等,最常用的是鼓、海螺號、镲、金剛杵鈴、達瑪如鼓。其中脛骨號,最一開始是采用十八歲少女的脛骨制作而成,后來使用猴子的脛骨制作,原始時期,人都是由猴子演變過來,所以猴子的脛骨與人類的脛骨非常的相似。藏傳佛教,都是使用藏文的阿拉伯數字來記譜,與我們經常接觸的五聲音階、七聲音階都是不同的,他們是有九個音,大概可以稱之為九聲音階。
劉:寺內主要誦經的內容有哪些?
仁濟:寺內主要供奉的是三尊佛像,藥師佛、釋迦摩尼,宗喀巴。寺內主要供奉的是藥師佛,每月初一的科儀儀式上,念誦《藥師經》,這一天就是供奉藥師佛的,寺內除了念誦《藥師經》以外,還有《甘淖爾經》《丹淖爾經》《金剛經》等。每天早晚都要誦經,我們通常把它叫做早課晚課,《甘卓爾經》是在求雨的時候誦的,如果一個地方特別的干旱,那么幾個村子會一起請寺里的師父們一起去念經求雨。
筆者對采訪內容進行梳理并運用儀式音聲的概念對該儀式人聲、器聲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音聲”指的是一切儀式行為中所聽得到的或聽不到的音聲,其中包括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聽得到的音聲包括“人聲”和“器聲”兩大類:“器聲”包括具有特定儀式的含義的“法器”聲和與民俗活動共享的樂器聲;“人聲”包括各種程度的近似語言、近似音樂、似念似唱或似唱似念、連哭帶唱或連唱帶哭的“音聲”②。在滿巴拉僧廟初一進行的大型儀式中,包含人聲和器聲兩部分。
(一)人聲
人聲包括誦唱經韻的“近語言”念誦,以及“近音樂”的經韻唱誦聲,念誦經文具有“近”語言性的特征。以念、誦為主,旋律精簡,滿巴拉僧廟的人聲基本是吟誦式的,旋律性較弱,是以近語言性音調沿著五聲音階框架,一字一句,句末結尾落音趨規范化,念誦的聲音整齊,并且有氣勢,以齊唱方式為主。通常念誦每段經文前,會有領經人領唱兩到三句,接著是眾人齊唱,簡單明了,旋律手法主要運用重復主旋律來完成頌唱。同時,念誦的音調中也加入了大量的裝飾音,使其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特色。
(二)器聲
器聲,是在儀式中所用到的樂器,佛教信徒所說的法器,法器是儀式中象征著佛法的器具,科儀的開始是由擊鼓作為訊號,也是為儀式營造一種特殊的氣氛。器樂音樂一方面起著區分各儀式環節的功能,另一方面則以聲響填補了儀式環節之間的間隙,是儀式連續性和整體性的要素。
寺內法器較少,主要的法器有鼓、海螺號、镲、金剛杵鈴、達瑪如鼓、牛角號、脛骨號、銅欽、甲林等,最常用的是鼓、海螺號、镲、金剛杵鈴、達瑪如鼓。
四、結語
通過這次到滿巴拉僧廟的采訪調查,筆者深知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還需要不斷地努力,書本中學到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還是要多進行田野調查,融入他們的生活,才能更多的了解它,更近的去研究它。在這次采訪調查中,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也學到了很多以前從來都沒有涉及過的知識,覺得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測。在采訪的過程中,仁濟師父也曾多次說到,要想研究明白佛教,必須要融進他們的生活,甚至要信仰它,佛教中有很多的禁忌,也需要銘記它。總而言之,筆者認為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深地去研究、了解它。
注釋:
①《滿巴拉僧廟史書》。
②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
參考文獻:
[1]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格桑曲杰.中國西藏佛教寺院儀式音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薛藝兵.神圣的娛樂——中國民族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