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摘要:二人臺,又稱“二人班”,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本文通過對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烏克忽洞鎮的考察,進一步梳理當地二人臺藝術歷史與現狀,進而闡釋二人臺藝術在民間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二人臺 現狀 調查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182-02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伊克昭盟、陜西省榆林地區和山西省忻州地區。
達爾罕茂名安聯合旗,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簡稱“達茂旗”。烏克忽洞鎮位于達茂旗西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百靈廟鎮35公里,當地政府大力扶持村鎮藝術文化發展,每個村鎮都配有文化站,并從社會引進藝術人才進村鎮文化站。
一、現狀調查
2017年8月25日,筆者驅車前往包頭市達茂旗烏克鎮,對該鎮文化站進行實地考察,并對代表性人物進行無結構式的訪談,一方面了解當地二人臺的歷史與現狀,一方面了解二人臺傳承與功能。
(一)文化站員的學藝經歷
文化站站長高占榮是達茂旗烏克忽洞鎮本地人,之前一直在務農,從小喜歡二人臺藝術,在鎮里或村里有二人臺演出時他就跟著一起演唱,沒有專門和民間藝人學習過二人臺,他本人也只能唱一些二人臺的傳統劇目。文化站成立時,高占榮積極報名參加文藝活動被選為文化站站長。據他講,小時候村里有演出就去聽,湊熱鬧湊紅火,演員在臺上唱,他就在臺下學,慢慢就學會了很多劇目的演唱。由于家庭條件不好,沒有上過幾年學,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二人臺演唱技巧與方法。高占榮在進文化站之前一直在家務農,文化站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文化站建設,請來樂器老師來教習二人臺樂器演奏,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像高占榮一樣從小熱愛二人臺藝術的農民也可以為二人臺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干事王順利和黨雪榮是通過文化站的考試加入到文化站。王順利是包頭市土默特右旗(薩拉齊)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去村里的老藝人家里“打坐腔”,耳濡目染逐漸喜歡上了二人臺,在求學的路上他毅然的選擇了二人臺專業。
王順利說:“在學校的學習中,老師不僅教習了二人臺的演唱、表演還學習了視唱、練耳等課程為今后學習二人臺藝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像王順利一樣在學校學習過二人臺藝術的人并不在少數,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二人臺的表演上這為二人臺新劇目的表演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文化干事黨雪榮在藝校學習的是舞蹈專業,和王順利戀愛以后學習了一些劇目的演唱,由于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她在演出時以表演二人臺的舞蹈動作為主。
黨雪榮說:“我小時候在村里長大,小時候也沒學習過二人臺,村里有活動的時候看到過,后來上學的時候去內蒙藝校學習的舞蹈專業,在學校的時候認識了我愛人王順利,慢慢就開始接觸二人臺,他教我唱一些傳統曲目例如《送四門》《打金錢》。在觀看一些二人臺的演出時,我發現里面有很多舞蹈的動作,我就慢慢跟著學,像轉手絹呀、霸王鞭什么的現在我都能熟練的掌握了。但是在演唱方面我唱的不如我愛人好,畢竟嗓音條件有限,也沒有熟練的掌握演唱的技巧”。
很多表演二人臺的演員都是夫妻檔,像王順利、黨雪榮二人是在相識后黨雪榮才學習二人臺演唱的。一些大型的演出需要更加專業的表演時,王順利會另選搭檔,他們會根據表演的場域不同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搭檔。
(二)文化站二人臺的現狀
王順利夫婦除去上班的時間外,業余時間也在教習喜歡二人臺的村民們演唱二人臺,有時也會和附近的村民圍坐在一起“切磋”演唱二人臺。但是大多數和王順利夫婦學習演唱二人臺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年輕人則是極少數會參與學習演唱的。文化站內除了王順利夫婦較年輕外,樂隊伴奏的師傅們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他們在進入到文化站之前沒有學習過任何樂器的演奏,雖然文化站請來老師教習過樂器演奏,但是由于年紀大了,又不認識譜子,樂隊的師傅們只能演奏一些傳統劇目,例如《打金錢》《送四門》等。烏克忽洞鎮文化站內目前組建的伴奏樂隊包括揚琴、梅(笛子)、二胡,由于打梆師傅去世了,打梆子的位置一直空著沒有人來頂替,演出時就由空閑的演員來幫忙打梆。文化站也面向村民發出了招募打梆演員的消息,但是村里的年輕人都不大愿意加入進來,因為他們覺得二人臺很“土”,一點也不時尚。而且現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數字信息化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了很大的變化,年輕一代人的音樂生活被流行音樂、搖滾樂、民謠等占領,二人臺很難“走”進年輕人的耳朵。在這種環境下二人臺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需要作出改變來適應時代的變化。
(三)文化站二人臺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說到二人臺的“土”讓我們想到的是,它是在茶余飯后、田間地頭演唱的小戲,流行于民間,傳承于民間,但是這種民間藝術不能淹沒在快速發展的社會和全球信息共享的時代。
文化干事王順利說:“非遺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些優秀的民間藝人被發現,經過對這些民間藝人的采訪、訪談等總結和整理了許多二人臺劇目,裝訂成書籍發售,對二人臺進行了保護式的搶救和發掘。我在畢業以后一直在打場子,后來文化站招募二人臺的演員,通過考試我就來了咱們烏克鎮,不僅自己演唱,在空閑的時間也教習村里的人們演唱,對二人臺的傳承和發展盡了一份力”。
筆者還了解到政府在各個村建立文化大院,從社會招募文化干事來文化大院教習村民演唱二人臺,請專業的器樂老師來教習村民樂器的演奏,學習二人臺藝術的人多了起來,孩子們可以去學校專門學習二人臺表演。年長的村民經過文化干事的教習學習了更多新劇目的演唱,二人臺藝術猶如枯木逢春展現出了蓬勃生機。
二、創新與思考
在全球一體化的視野下,二人臺需要的不僅是傳承更需要的是創新、發展。經筆者的總結二人臺的創新體現在以下這個方面:
(一)語言的創新。二人臺一直用地方方言演唱,這樣的演唱方式面向的觀眾只能是北方人民群眾,不懂方言的南方群眾聽到后也只能是一知半解,這樣的演唱使得觀眾群體相對固定,傳播的不夠廣泛。經過改編后二人臺的歌曲也會用普通話演唱,例如紅遍大江南北的《親親的二人臺》。此曲演唱方式普通話和方言并用,這種形式不僅讓二人臺有了創新同時也體現出了地方特色。
(二)樂隊伴奏的創新。二人臺這種地方小戲,樂隊通常是固定的“三大件”,由于演出場地大多數是在戶外,音響的效果、樂器的音準等都會影響到演出的效果。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一些大型的演出伴奏大多數是使用MIDI音樂伴奏的,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演出時MIDI音樂伴奏相比較傳統的樂隊伴奏和聲音響更加豐富,節奏、速度等更容易掌握。
(三)舞臺道具的創新。現在的大型演藝活動,會根據劇目的不同要做不同的道具例如扇子、手絹、紅燈籠什么的,除了這些道具在舞臺上表演時也有專門的師傅去調整燈光、音響,有些大型的晚會還會有LED屏幕,演員在表演時是什么樣的表情、做了什么動作會直接播放在LED屏幕上,讓觀眾更加清晰的看到演員的表情、動作等。在這些基礎之上還加入了舞美,有專門的舞蹈演員去給二人臺演員伴舞。燈光、道具、舞美的加入讓二人臺藝術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不再是兩個人單純的表演,這樣的演出更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讓更多的人知道二人臺、了解二人臺。
(四)傳播形式的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電子設備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現在幾乎人人手機不離身,這些年手機不僅能接打電話而且能連接網絡,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間百態。現在網上也有很多關于二人臺的視頻,大家可以用手機觀看這些視頻,有些喜愛二人臺藝術的村民由于不識字就只能唱一些傳統的劇目,現在跟著網上的視頻學了不少二人臺的新戲。而且大家互相都有微信覺得哪個視頻唱的好了就推薦給別人,讓大家都來觀看,一起學習,王順利也會在微信上教村民們唱二人臺。王順利不僅在微信上教大家唱二人臺,他還參與了直播平臺的直播,用直播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二人臺、了解二人臺。
語言的創新、樂隊伴奏的創新、傳播形式的創新等都推動了二人臺更好的發展,讓二人臺這種民間藝術不僅局限于田間地頭,學習的方式不再是口傳心授,這些創新的形式讓二人臺走上了更大的舞臺。文化干事王順利就代表烏克忽洞鎮文化站將二人臺唱到了上海、杭州、香港、澳門等地,讓二人臺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刑野.內蒙古藝術史料選編[M].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研究所,1988.
[2]劉波.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0.
[3]姜曉芳.論內蒙古西路二人臺[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