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薇
摘要:聾啞兒童的教育和康復工作日益得到社會的關注。本文以歌唱訓練為切入點,通過歌唱訓練改善了聾兒語言表達、心理狀態、生理發育和社交能力,全面提高聾兒的生活質量,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聾兒 歌唱訓練 語言訓練 康復活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72-02
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醫學、微電子技術取得了革命性進步,大量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或是配戴助聽器,不同程度的恢復了部分聽力,進而在語言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應用發聲訓練軟件技術能夠幫助聾兒進行發聲和唱歌訓練,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增加聾兒的社交活動,促進聾兒的心理和生理的康復,在聾兒特殊教育和醫學康復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歌唱訓練在聾兒的語言訓練中的協同作用
聾兒的語言訓練就是對聾兒進行語言聽說的康復訓練,促進聾兒聽力的恢復,幫助他們學習語言的表達。語言訓練的發聲同正常發聲一樣,是通過呼吸推動聲帶振動進行發聲。聾兒在說話時,常常出現語句不連貫、發音無力等問題,這往往是由于聾兒在講話過程中不會合理的進行呼吸,不能主動的控制和運用氣息所導致的。正常的說話是不間斷的吸氣和呼氣的過程。運用歌唱訓練技術中的聞花式吸氣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聾兒解決氣息不穩這個問題。首先,讓聾兒把肩頸部肌肉放松,胸部略微挺起,想象自己在聞花香,在放松的狀態下深吸一口氣,這時胸部和腰部都有一種舒張開來的感覺,體內的空間增大,空氣很順暢的進入并充滿肺部,讓人體感到興奮、舒暢,充滿力量。保持這種狀態進行發聲,可以使氣息通暢平穩,發音圓潤而且持久。
醫學研究證明,聲帶振動的幅度和強度決定聲音的高低和強度,而聲帶振動的幅度和強度又取決于個體對聲帶周圍肌肉群和呼吸氣流的主動控制。聾兒在說話時的音調并不絕對適宜,音調偏高,聾兒的聲帶很容易發聲疲勞;音調偏低,壓著的說話又十分費力。通過歌唱中的音高訓練,可以幫助聾兒解決說話時音調的問題。通過歌唱軟件的實時顯示,聾兒通過視覺上的反饋,觀察到自己通過控制聲帶的振動,產生的高低不同的音調。聾兒在升高和降低音調的過程中,找到一個發音最為舒服的音調位置,把這個音調作為目標音調進行主動的調節控制,并反復訓練加以固化,這個音調就是聾兒最為合適的講話音調。
聾兒在講話過程中還經常會出現語速過快或者過慢的情況,語速過快時,發音不完整,表達不清晰;語速過慢,又出現拖音,語義不連貫,這都嚴重影響了語言的有效表達。在歌唱訓練中,通過節奏訓練可以幫助這些聾兒體會和把握音樂的節奏,再移植到語言發音中來,有助于改善聾兒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連貫性。
很多聾兒說話都會大喊大叫,長期的高強度發聲,會使聲帶超過生理承受能力的牽拉和擠壓,導致聲帶的疲勞和結構損傷。聾兒通過唱歌中的強弱訓練掌握發音的強度控制,再運用到平時的說話中,用相對安靜并且放松的狀態講話,控制好音量,有利于社交活動并保護了自己的聲帶。
歌唱訓練對聾兒的語言訓練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聾兒通過歌唱訓練掌握了音高、節奏、強弱的控制,體會到說話的發聲也要像唱歌一樣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說話也應該有強有弱,有快有慢,有長有短,抑揚頓挫,進而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清晰度和感染力。
二、歌唱訓練在聾兒生理心理康復中的促進作用
聾啞兒童作為特殊兒童,在身心發育上與普通兒童有著很大的差異。由于聽力的缺陷,聾兒在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上都存在不足。在幼兒時期,健康兒童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接觸新事物、獲取新信息,通過語言交談來表達自身感情、開展社交活動,而聾兒的交流只能通過手語。手語動作雖然可以表達很多的意思,簡單方便、便于學習,但是手語所蘊含和表達的語義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內容比較固定、表達不夠精確,而且難以跟上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發展,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聾兒的想象力,造成聾兒詞匯量的缺乏和社交困難。聾兒接收新事物的途徑有限且速度緩慢,這限制了聾兒對各種知識的了解,局限了聾兒對新興事物的認識和未知領域的探索。很多聾兒存在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敏感脆弱、舉止夸張等問題;有的聾兒存在獨立性、忍耐力和自信心的缺乏;更有一些聾兒出現了性格上的發展畸形,可表現為攻擊、說謊、多疑、抑郁、自殘等問題。
同時,有學者研究發現,與健康兒童相比,聾兒體重較重、身高肺活量較低,而且胸圍較小,生長發育遲緩。雖然絕大多數聾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理結構與健康兒童并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多數聾兒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聽力障礙而帶來的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常常表現在精神狀態反常和行為舉止異常的等方面。他們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的情緒緊張,間斷突發的呼吸急促,身體動作不夠協調靈活,呈現鴨子步、八字步或者羅圈腿等畸形步態。這些異常的現象大部分具有功能性障礙的特征,而不是由于聾兒身體的器質性病變所產生的。因此,這些異常狀態是需要并且可以通過積極的訓練加以矯正的。
音樂治療可以幫助兒童發展自尊心,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歌唱訓練是音樂康復治療的一種形式,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歌唱訓練可以幫助聾兒改善這些問題。聾啞兒童由于各種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導致聽覺系統異常,產生聽覺障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語言能力的完全缺失。在植入人工耳蝸或是佩戴助聽器等現代醫學技術的幫助下,通過系統化的語言訓練相當一部分聾啞兒童是可以開口說話的,這就為聾兒的歌唱訓練奠定了基礎。再結合發聲訓練軟件,通過發聲、節奏、強弱等環節的訓練,可以幫助聾兒完成簡單的歌曲演唱。歌唱訓練可以讓聾兒接觸到優美的旋律,體會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可以讓聾兒宣泄各種負性情緒,緩解精神壓力,促進聾兒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歌唱訓練中通過發聲訓練可以增強聾兒控制氣息的能力,培養聾兒控制情緒的意識,還可以緩解呼吸急促等問題。振動節奏訓練把振動傳遞到聾兒的身體,再經過顱骨傳導至中耳和內耳,產生生物電信號刺激;通過視覺節奏訓練形成聾兒內心節奏感覺,幫助聾兒理解和融入音樂的情感之中。這些訓練幫助聾兒形成內在節奏感的同時有助于解決走路步態不穩、運動不協調的狀況。
歌唱訓練中教師通過優美而變幻多姿的音樂旋律并輔以圖形、色彩和燈光等刺激信號,引導聾兒理解和想象音樂的場景和意境,傳授給他們音樂方面粗淺的知識和初步的技能,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對藝術和生活中美的感知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聯想、想象和模仿的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助于促進聾兒智力發育和人格發展。
聾兒的歌唱訓練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聾兒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時候,他們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這有利于改變他們自卑、易怒、抑郁等負性情緒和心理障礙。
三、歌唱訓練對聾兒社會生活的提升作用
聾兒由于自身聽力和語言表達的缺陷,往往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巨大的困難,并容易因此出現情緒不穩定、自卑、失落、易怒等負面情緒反應。唱歌訓練能夠幫助聾兒改善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有助于提升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優美的音樂旋律還可以幫助聾兒消除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態,以更加積極、樂觀、主動的心態參與社交活動。
同時,歌唱訓練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的依賴聾兒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和配合,通過這個過程也了培養了聾兒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社會交往的技巧,為他們今后融入社會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歌唱本身也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聾兒通過唱歌表達自身情感,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和交流,從而提高聾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綜上所述,借助現代醫學和軟件技術,歌唱訓練已在聾兒音樂教育中得以實現。歌唱訓練改善了聾兒的語言表達、心理狀態、生理發育和社交能力,可以全面提高聾兒的生活質量,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宋彩霞.淺談聾兒語訓中的言語呼吸訓練[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4,(03).
[2]陳碩.音樂訓練對聾啞兒童康復作用的調查與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