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雯
摘要:舞蹈不僅有形式之美,更有意韻之美。這里的美,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體現了美之形態背后所承載的藝術觀念、文化觀念與教育性思維的體現。
關鍵詞:審美性 文化性 多義性 教育性
中圖分類號:J7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76-02
一、舞蹈藝術形式與內容的內在關系邏輯
當筆者發現所看見的舞蹈,仿佛是用作于靈魂與靈魂交流碰觸的媒介,去承載著那些在言之不足,或表達過于深奧、精妙的文字語言里。舞蹈,不應只是一組動作、一段表演,它除了是形式之美的表達外,它還可以承載更多,它是對自我認知與表達,它是可以傳遞愛與情感的方式,它亦可以帶來更美好和諧的感悟!也即是舞蹈、生活的意韻之美。
舞蹈承載的不僅僅是身體形態線條之美態,它更在于透過身體媒介,將身體以藝術化的視角傳遞出具有“詩意的身體”表達。然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區別,在于它們是否含有“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表達,藝術形式體現出有意味的形式呈現,也就同構出了意韻之美的傳達。
蘇珊·朗格將藝術的符號稱為一種“非推論性符號形式”,具有特殊的真實含義,朗格稱之為“意味”,以區別推論性符號形式的“意義”之解。因為“一件藝術作品總好像浸透著情感、心境或它表現的其它具有生命力的經驗表達……對于它所表現的東西,我們不是稱它為‘意義,而是稱為‘意味。意味是某種內在于作品之中讓我們能知覺到的東西,它是經由作品的形式過程清晰呈現出來的,因此在把握它時不須再經過抽象的步驟,正如一個神話故事或某種真實的比喻離開它那富有想象的表現就不存在一樣。”①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符號,是人類將情感賦予形式可產生共鳴的表達,也是人類內在生命的一種投射對其內在情感生命流動與對象化的本質力量間的對話與表達。通過觀照的過程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從而達到自由的清明境界。
二、形式背后的學理性思考
作為藝術的舞蹈,形式只是開啟但不只留于形式。在形式背后,承載著學理性多維度的文化思考視角在其中,就好像一個華麗的包裝盒,在盒里的物件才是主體核心,由它衍生的信息才深刻表達出有意味的主旨含義,這個被“對象化”的物體衍生出來的信息,才是具有啟迪心智、開拓眼界、創意聯想的多維度拓展的主體表達。
如大家所熟知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有典型的兩個版本。一版為古典主義時期的馬里尤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天鵝湖》,另一版為現代主義時期的馬修·伯恩(MatthewBourne)《天鵝湖》。兩版都堪稱時代經典的代表作。前者是以唯美詩意的表達,展現著舞者體態線條之美,那不可觸摸的神秘仙境中的故事,一種虛幻的美縈繞心尖兒,不得不被形態之美而折服。后者是以一種解構重置的方式,走進了劇中人物內心,以劇中劇體現著人物內心視像將其“對象化”投射具體體現,以一種象征性的表達進行挖掘與提煉。《天鵝湖》同一主題的經典之作,因時代觀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都創作產生了符合當下現實意義題材的藝術作品,看到了“以人為本”的體悟與觀察,進而加工提煉至藝術舞蹈的呈現,感受到了觀劇如觀生活,從中可以觀測并體悟到生命。藝術本是生命的一種投射關系。
又如,同一身體動作部位會產生不同的舞動形式,只因運動觀念文化導向不同,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形態。如俗稱“東方舞”的肚皮舞,它的特征是以胯作為中心帶動腿部、腰部、臀部以及腹部肌肉等身體部位做類似環繞或點動的身體運動路線,跟隨地域文化風格的樂曲背景將女性身體柔美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但作為起源中東地區帶有宗教儀式意味的肚皮舞,它的形成不僅是作為一種崇高與神圣的宮廷舞存在,它還在于宗教儀式里訴說人類繁衍的祈禱,歌頌生命與祝福婦女多產的存在。所以肚皮舞的主要動作在于腹部的搖擺運動為主,也就闡釋了它形成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肚皮舞的許多動作是通過對動物的模仿而獲得靈感,例如蛇手臂是通過模仿蛇爬行而慢慢發展的舞蹈動作,這就說明了是對大自然學習、觀察,從生活中獲取靈感的身體舞蹈形式。②
再看中國少數民族羌族舞蹈,它也是以胯為中心的運動特征。它們的相同點都具有宗教祭祀意味,因原始社會的整個自然生存環境較為嚴酷,人均壽命很短氏族人口減少的危機中唯有寄希望于婦女,希望旺盛的生殖力能夠拯救和繁衍,所以對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就成為了原始宗教和神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延續至今。同時農耕時期的勞動成為身體動作的重復性表現,在藝術起源說中有“藝術起源于勞動說”,即說明羌族舞蹈的律動取材于“勞動說”而逐漸形成有意味的舞蹈形式。③
在上述對比分析里看到同一主題作品因時代觀念不同,而創造出各自意識形態的藝術作品。又看到同一身體部位的運動,因運動觀念不同則產生各自民族文化的動律特征。雖從大的俯覽視角可以看到各民族共同點有宗教儀式的祭祀祈福特征,但也是原始社會環境惡劣形成的共同性。他們都向大自然學習,但前者是通過“模仿說”發展自己的文明,后者是通過“勞動說”發展自己的文明。以此分嶺,也就體現出各自民族文化特點的表現和舞蹈形式的鮮明對比。
三、啟發對舞蹈藝術教育的思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透過每個民族身體動律形態特征就可以觀看到每個民族原生態的舞蹈形式,這些動作的連接形成了豐富的舞蹈語言,就區別造就了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特性特征。對民族間的差異性辨識,除透過生物學的識別外,也可通過身體的舞蹈文化來加以區別。而文化是民族得以存在的力量之源,舞蹈就是其中一種媒介載體。
隱藏在生活影子下的“藝術的素材”無處不在,早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里。作為教育性的運用,它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礎素材與功能載體。作為文化傳播的運用,它是我們文化的根基,是由多個素材的“點”構成文化邏輯的“線”,最后將其串聯成文化之“面”的完整性。
從“藝術的審美性”視角可以發現,它的出現終會讓人有發現美的創造性能力的體現。這里對美的發現是一種寬泛的概念,美的概念在現代美學和現代藝術中,不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變的。④因此,無論從藝術的任何起源說中,都可以發現這里的美包含了“多元化”,可以分別從他們的形態現象特征、生活結構、自然環境、人文內涵、動作節奏等元素素材中提煉、加工、創造形成有意味的藝術形式,從而進行可觀賞性的視覺傳達。
從“藝術的教化意義”中觀看,現象學美學家杜夫海納也提出藝術作品為一種“類主體”或“準主體”的著名論斷。這就是說,藝術作品固然是客觀對象,但卻表現了“主體”的生命世界。作為一個對象可以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材料”方面的,作為一個感覺的存在;二是“意義”方面的,作為觀念的存在;三是“表現”方面的,作為情感的存在。透過三個維度的寄予去發現并看到,作為人類內在生命投射的藝術形式在舞蹈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它的內容與形式的構成再到展現,體現了背后的學理性、傳播性、衍生性、意象性的表達。“多維度”是一件作品敘事或展現的核心要素,同樣也是它價值集中的體現。
無論從哪一個視角出發,都可以透過現象投射出直達人類本質的情感形式,從而體現教化性思維啟迪的教育體現,創造性想象的綜合同構能力的表達,這也正是舞蹈藝術意韻之美的核心所在。
注釋:
①包玉姣:《藝術:一種生命的形式——蘇珊·朗格藝術生命形式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頁。
②秦銀健,陳鳳珍,石儉:《肚皮舞的風格特征與健身價值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年第1期,第48-49頁。
③李長昊,張婷:《窺探羌族舞蹈胯部動律中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的運用》,《藝術評鑒》,2016年第2期,第82頁-85頁。
④歐建平:《舞蹈美學鑒賞》,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版,第225頁。
參考文獻:
[1]尹德錦,李延浩.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律動視覺表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