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蕾
摘要:在2015年的第三屆CBDF國標舞藝術表演舞錦標賽上,最后一個出場的作品《黃河》令人耳目一新,它以《黃河》協奏曲為創作背景,使用拉丁舞語匯,將革命英雄形象與黃河之水形象融合起來,歌頌了中華民族的英勇精神。國標舞的本土化,是一次跨越國際的文化交融,在這條路上要堅持洋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
關鍵詞:《黃河》 國標舞 編創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080-02
帶有著純粹西方文化底蘊的國標舞,自清末民初便隨著中國留學生的歸國和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而傳入中國,繁華的十里洋場見證了社交舞蹈的風靡,它既迸發著西方民間的熱情,又散發著宮廷貴族的氣息。進入現代以后,國標舞再也不甘于一種自娛性的社交舞蹈形式,轉而成為一種集娛樂性、表演性、競技性為一身的舞蹈藝術。《胡同印象》《長恨歌》等頗具中國風的國標舞作品已經證明,“把國標舞的舞蹈語言和戲劇化的舞臺表演相融合,從而拓展國標舞的舞蹈空間,使其不再局限于舞蹈技術套路的層面,上升到表演藝術與文化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國際標準舞已經有了自己本土化的發展模式與話語體系。”在2015年的第三屆CBDF國標舞藝術表演舞錦標賽上,最后一個出場的作品《黃河》,又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一、以《黃河》協奏曲為創作背景
首演于2015年12月13日的國標舞《黃河》,由王鑫編導,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學生表演,一舉拿下了第三屆CBDF國標舞藝術表演舞錦標賽第一名的好成績。該部作品以《黃河》協奏曲為創作背景,無疑為它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舞蹈界,似乎沒有第二部音樂作品能如《黃河》協奏曲這般令無數編導著迷了。除了同名的古典舞、芭蕾舞作品外,更有民間舞《東方紅》、現代舞《我們看見了河岸》、舞劇《冼星海·黃河》等諸多作品以此音樂為背景進行舞蹈創作。它就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樣,成為了舞蹈編導創作的試金石。而國標舞《黃河》的出現,正是中國國標舞界期待已久的。
《黃河》協奏曲由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為基礎而改編,共有《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保衛黃河》四個樂章,這個作品本身就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黃河》在創作中將我國傳統民族風格應用至西方古典的鋼琴協奏曲創作中,屬于一首自由曲式下的帶有強烈民族色彩及感情的鋼琴協奏曲。”它融入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旋律,借鑒了中國民族樂器的表演技法,也使用了大量中國特有的五聲音階,在西方交響樂的基礎上,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概,這不禁與同為舶來品的國標舞有了得天獨厚的契合點。協奏曲中的回旋曲、卡農曲、主三和諧分解等音樂形式等都非常適合國標舞的表演,而編者也巧妙地抓住了這些音樂元素,配以國標舞常見的“輪轉”“抱轉”等,體現出該作品的獨有韻味。
與此同時,以《黃河》協奏曲為背景,不僅奠定了這部拉丁舞作品的節奏,更奠定了其中人物的情緒,乃至作品的整體內容。音樂作品《黃河》創作于抗日戰爭期間,冼星海在《黃河大合唱》中,以中國的母親河為創作背景,揭示了中國人民所經歷的沉痛災難,通過音樂的呼喊,喚起中華兒女的斗志,歌頌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國標舞《黃河》便將此旋律可視化了。一群身著民國學生服飾的舞者,聚眾而舞,讓我們看見了學生階層的革命斗志。他們是中國新文化的代表,是中國的新生力量,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己任,不懼犧牲,無所無懼。
二、用拉丁舞語匯高歌中華精神
以激情四射的拉丁舞語匯來演繹中國交響樂《黃河》無疑是這部作品的一大亮點。在這部作品的創作中,編導選擇了拉丁舞中的斗牛舞動作語匯為基礎,進行整個作品的主體編織。斗牛舞來源于西班牙,是模仿斗牛士剛勁威猛氣勢的一種舞蹈,舞蹈時以男舞者象征氣宇軒昂的斗牛士,女舞者象征威風凜凜的紅斗篷,常以激昂澎湃的2/4拍進行曲為背景音樂,腳步干脆利落,動作剛勁有力,眼神互不相讓,富有征服感。斗牛舞自帶的這種英雄主義氣概正與《黃河》歌頌的華夏民族精神不謀而合。
整部作品使用的背景音樂《保衛黃河》本身是一部卡農曲,通過復現的方式將情感推向高潮。舞蹈根據音樂結構來編排,可分為序、主題和變奏、插曲、尾聲四個部分。序幕拉開,一束定點光打在舞臺中央的男舞者身上,三位舞者保持斗牛舞的基本特征,推胯、上身后傾、雙臂撐開架起、五指張開、頭部微梗、定睛而視,但將原為并腿的體型改為站成“大”字,充滿力量。群舞者使用斗牛舞的行進步在他們周圍奔跑。斗牛舞的行進步是在基本體態上,膝蓋放松,腳跟到腳掌過渡往前行進。在行進步的同時,加入扭轉動作,一波一波人匯聚到舞臺后區,向后方伸出渴望的手臂,預示著革命開始。倏爾,群舞者保持斗牛舞的S形體態,身體微側前傾,伸出五指,從舞臺后區,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舞臺前區,產生一種壓倒性的力量。爾后重復抱轉,并在抱轉中加入大臂的上下揮動,用原本和諧的雙人舞動作制造出一種混戰的場面。進入主題段落,男女舞者“向右拋離造型”后分開,在舞臺上面對觀眾整齊站立,伴隨著one、two and three空的節奏,舞者左右邁步扭轉,在第三拍形成昂首挺胸或探身潛伏的造型,時而又加入斗牛舞的矛刺步、攻擊步、踢腿等步伐,整齊劃一的動作展現了縝密的革命過程。第一次變奏時,群舞下場,一對男女舞者在舞臺中央進行斗牛舞花樣組合的表演,突出了個別革命英雄的重要作用。第二次變奏時,六對舞者在舞臺上構造出“V”型構圖,女舞者伏在男舞者身上,向前伸出一條腿,男舞者左右轉動,好似在輕紗賬里提槍尋找敵人。而后,又接了大量的踢腿扭轉步,再現搏斗過程。插曲部分,音樂變得稍緩和,編導在此融入了倫巴舞的滑門步等,在剛毅之中閃過了一絲柔媚的火花、在激烈的抗爭中透出了一點人間愛意。此段結尾音樂又轉向快速,舞者手牽手,營造出一層層浪花的意象,這份攜手并進也將迎來最終的勝利。忽而,音樂《東方紅》響起,舞臺上的女舞者巧妙地翻出了喜慶的大紅裙,男舞者抽出紅絲巾,舞者們抬頭看著勝利的曙光。這段群舞雖然以普通的、生活化的舞動語匯為主,但又在舞臺前區安排了一對男女舞者進行桑巴舞抱轉動作展示,重復的旋轉幸福又美好,激起了人們對浪漫的向往。尾聲部分,主旋律再次奏響,舞者從側幕拉出一條紅色長綢,在舞臺上順時針奔跑,所有舞者順著它擰成一股力量,最后長綢拋出,舞蹈到達高潮。
該部作品情緒渲染激昂,全程基本保持斗牛舞的體態,以斗牛舞的步伐進行調度并在銜接處加入了大量的踏步、跺步、扭轉、突刺等動作,強化斗牛舞的質感。與此同時,編導也通過對拉丁舞動作打破后的重新設計,塑造出多重意象。如舞者時而將斗牛舞的手型換成拳頭,雙臂舉過頭頂,手腕交叉,象征著被枷鎖束縛的人民;時而女舞者伏在男舞者身上,向前伸出一條腿,好像革命英雄用槍指向敵方;時而舞者們急速旋轉,也以卡農的方式跌宕起伏,似滾滾江水奔流不息。“浪花淘盡英雄”,但這部作品將革命英雄形象與黃河之水形象融合起來,令革命英雄永垂不朽,展現出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三、結語
在音樂界,“鋼琴協奏曲《黃河》將中國的鋼琴協奏曲的音樂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因此在整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中,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而第一部以國標舞素材創作的《黃河》正如鋼琴協奏曲一樣,又進行了一次跨越國際的對話,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這部作品充分證明國標舞也可以涉獵于廣泛的舞蹈題材,進行更廣闊的文化表達。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要堅持洋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國標舞雖是西方傳入的舞種,但也可以為我所用,這部作品便做到了這一點,它外在形式新穎,內含中國文化底蘊,博得了廣泛喝彩。國標舞的本土化,便要尋找到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內容,并以能傳達其中精神魅力的肢體動作與其配合,最終達到立足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任文惠.從舞劇《長恨歌》探析國標舞與海派文化的淵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2):98.
[2]趙爽.鋼琴協奏曲《黃河》內的中西方音樂元素融合[J].音樂時空,2015,(12):71.
[3]戴嘉枋.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分析[J].音樂藝術,200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