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兆雪 張立鵬
2018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任務的起步之年。為全面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2020年的中期目標任務,北京市日前發布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8-2020年行動計劃》(下稱“三年計劃”)。“三年計劃”充分反映新形勢新要求,增加了國家和本市部署的新工作新內容,從疏解非首都功能、生態環境、體制機制等多個方面,提出未來高質量完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的主要任務,既包括產業、項目、交通等“硬件”性質的要素資源整合,也包括區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務、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等“軟件”性質的一體化。結合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年計劃”,在此我們進一步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些觀點和思路。
加快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大國首都地區崛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終極目標。城市群的形成、演化和治理的內在規律要求打破行政區經濟的藩籬,在一個巨大的城鄉交融的區域內實現經濟社會的整合協同,加快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優化城市之間功能互補,提高產業集聚與關聯度,從而形成強大的產業實力和整體競爭優勢,更有力地參與國際分工協作,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為載體,重點是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主線是資源、要素、空間的統籌利用,焦點是從制度上將京津冀地區整體納入國家首都地區,三地共屬首都地區、共同承擔和分擔首都職能,共同肩負提升首都形象和競爭力,打造首都城市群的新使命。
成熟的城市群需要經歷萌芽、起步、發展、成型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主要由三個因素判定:一是城市群內各城市之間的聯系程度;二是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三是城市群整體的發展程度,包括等級體系、行政功能、地域功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四年多時間以來,隨著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領域的先行,以及非首都功能不斷疏解,三地協同發展取得很多階段性成果,京津冀生活圈正悄然發生。三地手機漫游費和長途費已經取消,溝通無異。交通快捷,高密度的城際交通網,串聯起區域中心城市、重要城鎮和主要產業集聚區,讓擇業和置業的青年不再因職住兩地割裂而煩惱。第一趟北京至塞罕壩方向的京津冀旅游班列已經從北京出發,全方位的城市互動新體會已經開啟。協同發展,久久為功,聚焦三地人民的共同期待的京津冀生活圈正以高效、便捷、綠色的魅力惠澤千家萬戶。
同時也應看到,京津冀區域特大城市突出,小城鎮數量多質量差,中間層次城市缺乏,完整的城市等級體系還未完全確立。這反映了城市群內分工還不明確,產業調整尚未完成。同時,作為區域協同發展和城市群建設的最關鍵問題之一,當前的京津冀產業協同水平仍然與國家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無論是與交通、生態等重點領域推進成效相比,還是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發展態勢相比,當前的京津冀產業協同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京津冀城市群的支撐作用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釋放。京津冀城市群面臨嚴峻的水土資源和環境問題,空氣污染的影響波及整個京津冀城市群。隨著我國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和開放發展,加快培育增長新動力和新的增長極,北京市貫徹落實新一版城市總規,加快“四個中心”建設,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大加速了京津冀城市群演變發展的速度,京津冀城市群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未來一段時期,應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2+4的功能平臺建設,加快完善京津冀城市群的等級體系,形成通州-廊坊北三縣、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大興南部-廊坊西部-固安-永清)、保定-雄安新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曹妃甸等一批300-500萬人口的中間層級的城市組團;結合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積極優化首都行政功能、地域功能等。
優化營商環境為京津冀產業協同提供重要保障
營商環境體現出一個區域的經濟活躍程度和競爭力,好的營商環境是決定京津冀產業能否協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根據“2018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特別推出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顯示,在“中國五大區域營商環境指數”排行榜上,京津冀魯四省位列第二,排在沿海六地(滬、蘇、浙、閩、粵、瓊)之后。全國營商環境十強區縣中,北京市海淀區和天津市濱海新區分別位列第二位和第十位。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增強服務配套功能,為企業投資、項目落地創造良好條件。
北京市在2017年出臺率先行動實施方案和136條政策措施清單的基礎上,精準制定了一批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形成了“9+N”的政策體系。天津濱海新區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和商事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深入實施質量強區戰略,積極打造“濱海品牌”“濱海標準”,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營造寬松便利的創新創業氛圍,優化口岸通關與物流流程,完善空港口岸服務功能。未來幾年,京津冀營商環境的改進,應加強決策咨詢,構建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特性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出臺京津冀區域營商環境的總體指導意見。尤其要大力優化河北省的營商環境,結合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天津自貿區政策輻射、雄安新區自貿區建設等契機,圍繞重點園區和重點產業,有重點的依次推進,最大程度的激發市場活力、調動辦事創業的群眾積極性和社會創造力。
抓住冬奧機遇推動京津冀體育旅游協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型作用日益凸顯。京津冀地區的GDP總量約占全國的10%,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擁有10萬多個體育場館,具備發展冰雪運動的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具備二者融合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備與舉辦,讓中國的冰雪產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更為京津冀地區深度挖掘體育旅游資源、強化冰雪運動產業提供了機遇和平臺。地處太行山與燕山交界處,作為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地理中心和河北省的“兩翼”之一(另一個為雄安新區),張家口地區冰雪運動產業蓬勃興起,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京津冀冰雪運動及體育旅游產業的硬件基礎加快完善。按照“三年計劃”,全面抓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2018年推進京張高鐵、延崇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完成國家速滑館等新建場館建設。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的建設,河北省太行山紅色旅游文化帶的升級,京津冀迎來體育旅游協同發展的歷史契機。京津冀地區應以京張軸線和北京大外環高速公路(張承、張涿高速)為骨架,加快推動京東休閑旅游示范區、京北生態(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態旅游帶建設,推進冰雪產業協同發展,打造世界冰雪產業新高地。京津冀三地要利用各自優勢做全冰雪產業鏈,塑造良好的冰雪產業生態圈。北京要打造高端冰雪賽事中心、冰雪文化的宣傳和體驗中心、冰雪技能教育和人才培訓中心;天津應重點建設冰雪裝備的制造業基地;河北需要打造成冰雪旅游度假區和冰雪賽事基地。
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綠色空間
京津冀生態協同圈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生態空間,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全部,以及山西東部、內蒙古中段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生態建設以構建環首都生態屏障為中心,輻射太行山、燕山、壩上高原和渤海灣地區。探索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環境布局和形態、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
近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大氣污染、水污染等防治行動穩步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大幅改觀。未來發展中,京津冀生態協同圈要按照“統一規劃、嚴格標準、聯合管理、改革創新、協同互助”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積極倡導節約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重點是聯防聯控環境污染,建立一體化的環境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實施清潔水行動,完善區域生態信息共享和補償機制,抓好京津冀水源涵養林、永定河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實施京津保生態過渡帶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以大氣、水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為重要突破口,著力擴大森林、濕地生態空間,謀劃建設一批環首都國家公園和森林公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城市群生態承載力。
(作者單位:投資北京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