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基于在一定的生活基礎上創作而生的,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轉化,并且為上層建筑而服務。藝術作品的鑒賞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鑒賞者欣賞水平的優劣與藝術修養有直接的關系。當今的文化藝術發展迅猛,種類也豐富多彩,人們正是在多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藝術作品,從中得到某種思想上的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
關鍵詞:藝術鑒賞 思想 藝術修養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9-0170-02
由于藝術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此它擔負著社會功能的角色。主要體現在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但就現階段大眾需求而言,是一種引導性的審美取向,有著一定的指引性。將所接觸過的知識和所觀察的具體物象,進行關聯,比如說,登上長城,感受到的不只是高遠,還有歷史的沉淀和雄厚……就是結合了歷史和感官感受。但長城卻又是建筑藝術,建筑藝術是建筑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一門造型藝術,它是通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相關藝術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發揮審美功能。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由此藝術作品的鑒賞過程,需要考慮幾點:觀察藝術作品基本造型;體味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對比藝術的傳承與創造性。
一、觀察藝術品基本造型
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藝術作品中所表現、描繪的生活、情感的范圍或性質,可以把藝術品的基本造型看做一種造型藝術,它是藝術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造型的材料形式多樣,如繪畫用顏料、墨、絹、布、紙、木板等,雕塑、工藝用木、石、泥、玻璃、金屬等,建筑用多種建筑材料等,并通過可視的靜態空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藝術品基本造型的藝術特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與音響藝術相比較,藝術品基本造型以可視的物質材料表現形象,而音響藝術以語言和樂音來表現形象或情感。另一方面,藝術品基本造型一般存在于一定的空間內,以視覺感受和靜態的形式表現動態的過程。而音響藝術是動態的,以聽覺為接受藝術作品的時間藝術。而在藝術品基本造型的領域中,不同的物質材料和不同的表現手段導致不同的藝術品種類的特點各有差異。如繪畫作品與雕塑作品,它們同屬造型藝術的范疇,但是我們對它們的審美要求則各不相同。美術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主要由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肌理等視覺語匯組成,比如一個圈,一條不規則的曲線或一條直線,這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如果通過一定的創造法則,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在美術的藝術語言中,點具有大小不同的面積或體積,在平面上的點,由于大小、位置的不同,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給人以不同的情緒感染。中國山水畫中傳統的點苔法就是以各種形狀的點來表現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這些點既是表現具體物象,又具有一種獨特的美。又如西方美術造型最主要的差異在于透視,中國繪畫在創作上注重構思,西方繪畫著重于焦點透視,相比中國繪畫客觀科學的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特點。不同于二維空間的繪畫,雕塑作品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人的感覺來自它的形體,通過形體來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和生命力。雕塑作品又有著影像效果,作品的形體大小起伏呈現出可視的總體輪廓,用一種形式結構的美傳達藝術作品的內容信息。而且雕塑作品的體積有一種量感,直接影響著鑒賞者對鑒賞效果和主題主旨的表達效果。但是不論是繪畫作品還是雕塑作品,它們都是藝術品造型的一種,有一定的寓意、象征和象形的觀賞物。
二、體味藝術家的思想情感
任何藝術作品都融入了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我們需要體味它才能更好地了解領會作品精神。藝術家對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總是來自自我獨立的既定認知和判斷,將自己的藝術思想、觀念有效的表達出來。藝術家表現出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為載體和媒介來釋放。藝術作品不但需要傳達出想要表達的情感,還要傳達出它的思想,在表達藝術情感的同時往往包含了某種思想,即使是某些思想性極微弱乃至幾乎看不到明顯的思想性的情感的傳達,也可以構成藝術,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通過選取某種適合表達人們的情感的客觀形象,所謂感知意象、體味情感。中國古典詩詞通常借助一些意象來抒發詩人的內心情感,因此,鑒賞評價古人詩詞的思想價值,分析領會意象的寓意,體味出所傳達的豐富內涵和思想情感。《琵琶行》中有“杜鵑啼血猿哀鳴”句,這里詩人白居易在聽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陳后,對自己被貶潯陽悲慘生活的描述,意在以杜鵑與猿的叫聲反襯琵琶的動聽,也是白居易對自己不幸處境的自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句,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思想感情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又是藝術作品的靈魂,鑒賞藝術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追求藝術的一種手段。那些偉大的藝術品無不給觀賞者傳達著真摯誠實的情感,藝術作品不是科學,沒有思想情感的表達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如今社會,呼喚情感回歸藝術,重新回到無比豐富的內心世界就顯得彌足珍貴。
三、對比藝術的傳承與創造性
近年來藝術鑒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鑒賞者在藝術創作的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也確立了鑒賞者的中心地位。鑒賞藝術作品的意義實際上是藝術作品的鑒賞過程對作品本身賦予的。縱觀古今中外,對比藝術的傳承與創造性,這兩個主題一直是藝術里的永恒話題。藝術的傳承變化是必然趨勢,社會在不斷發展,環境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創造主體也隨之改變。古往今來,藝術無不遵循著在繼承中創造的規律,在傳承中創造,是藝術的必然途徑。藝術的發展在環境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借助先進手段,通過文字、視頻、原始文件展示等形式對藝術作品進行保護和傳承,還可以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為基礎,對藝術作品選擇性的傳承與創造。前者藝術作品在產生環境中傳承與保護側重于藝術修養和涵養,重點在繼承和延續,而后者當代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是藝術作品適應這個時代的產物。將藝術作區分,一部分岌岌可危面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進行保護完善,一部分保存完整適宜于當下的藝術進行探討創造。如紫砂陶藝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魂寶,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在歷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參入,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性,使紫砂陶更賦予文化的氣息。它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陶土產于宜興市丁蜀鎮附近的山丘中,主要有紫泥、朱泥及本山綠泥三種。燒制過程中,表面不施釉,天然的陶土色正是它的特色。紫砂陶藝重視師承關系和作品脈絡,它的薪火相傳,不僅要后人的繼承和發揚,還需要藝術家的創作發展。
四、結語
藝術鑒賞經歷了感官的審美愉悅、情感的審美體驗到理性的審美超越,由淺入深的一系列過程,它是藝術批評的基礎,又是藝術作品發揮社會公用的必然途徑。藝術鑒賞不僅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審美需要,促進提升鑒賞者的審美能力,它還培養人們的品德,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陶冶人們的情操,拓展人們的認識,從而成為人們一種積極的娛樂方式。在娛情怡神的基礎上,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英]斯賓塞.心理學原理[A].馬奇主.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法]薩蒙·賴那克.阿波羅藝術史[M].李樸園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4][美]弗朗茲·博厄斯.原始藝術[M].金輝譯,劉乃元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5][芬蘭]希爾恩.藝術的起源[A].朱立元.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6][美]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M].蘭金仁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7]彭吉象,張瑞麟.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8]崔子恩.藝術家萬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德]莫里茨·蓋格爾.藝術的意味[M].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10]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