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可行能力理論的土地流轉前后農民福利變化的模糊評價

2018-12-29 08:47:02秦秋霞
湖北農業科學 2018年19期

秦秋霞

摘要:利用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論框架,采用模糊評價方法,研究了江蘇省如東縣農民土地流轉前后的福利變化狀況。結果顯示,土地流轉后農民福利水平有所上升,模糊評價值從0.452上升到0.469。但是總體上土地流轉的農民群體的福利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土地流轉后,除去農民的經濟和環境狀況福利有所惡化外,其生活保障、非農就業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福利得到改善。

關鍵詞:土地流轉;可行能力;福利評價;農戶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9-0149-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9.03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dition about Welfare Level of Land Circulation on Farmers

Based on Capability Approach

——With Rudong County of Jiangsu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QIN Qiu-xi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ens function and capability welfare theory,the variation of welfare level of farmers whose land has been circulated in Rudong country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researched by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lfare level of farmers has been increased slightly after land circulation. The fuzzy evaluation value increased from 0.452 to 0.469. However, their welfare was still at the low level. Despit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 deteriorated, the social security,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Key words: land circulation;capability approach;welfare evaluation;farmers

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適度規模與產業化經營、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的途徑,也是由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必然要求。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與進程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立足于總體角度與長遠角度來看,農村土地流轉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加劇人地矛盾、降低糧食安全效益、生態環境退化等風險,無法實現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造成其社會保障受到嚴重威脅等問題。

關于福利水平的定義,一直都是福利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經濟學家一般把福利水平界定為效用,并且用收入水平的變動來描述效用的增加或減少,但是用收入來反映福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農民而言,福利的構建維度很多。在大部分農地城市流轉的研究中,多以農戶家庭為研究對象。這是因為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下,農戶是決策生產者。研究表明土地流轉后安置區居民總體福利水平明顯下降[1];有學者在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討論農戶承包地流轉前后的福利變化,得出流轉后農民總體福利水平略有下降[2]。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嘗試運用可行能力方法對國內農地流轉前后農民福利進行測度。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方法理論把生活看做是一個有許多功能活動的集合,通過對功能性活動集合的衡量來評估一個人的福利水平。圖1為阿瑪蒂亞·森的可行能力原理。

用功能性活動來衡量福利內容。阿瑪蒂亞·森于2002年以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保證和防護性保障5種功能性活動考察了研究對象的福利水平[3]。福利評價體系中所涉功能性活動并非一層不變,它可根據研究對象實際做相應調整。如有學者提出關于失地農民福利研究中所涉及的功能性活動有家庭經濟收入、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社區生活和環境[4]。另有學者提出關于失地農民福利研究中所涉的功能性活動有家庭經濟收入、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社會資本和決策參與與自由[5]。

在保證政策順利有效執行的同時,國家應考慮各權利主體的福利水平,保證其福利水平不會因政策的執行而有所下降。在農村土地流轉的一系列過程中,應該確保農民福利指數至少不會比土地流轉前的水平低,以此為前提,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來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因此,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研究農民的生活哪些方面發生變化,農民的福利變化受到農民家庭特征以及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怎樣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模型分析的方式對江蘇省如東縣農民展開研究,依據土地流轉前后農民福利變化實際,選擇家庭經濟狀況、社會保障、非農就業、環境以及心理5個方面作為功能性活動指標,了解其土地流轉后福利變化情況以及影響其福利滿意度的因素,探討應該采取何種措施維護農民的福利。本研究所指農戶土地流轉是發生在農戶之間的土地農用流轉行為,沒有發生農戶居住條件的變化,所以用非農就業代替住房條件功能性活動。

1 理論框架

在20世紀80—90年代,阿瑪蒂亞·森提出可行能力方法框架。通過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保證和防護性保障五個方面的功能性活動,綜合評價一個人福利的水平[6]。土地流轉會導致當地農民福利水平變化,影響農民家庭經濟狀況、社會保障、非農就業、環境、生活以及心理。農民的家庭資源會因土地流轉而降低,導致承包地數量的減少,以及農民獲得持續性的農業收益的機會也會變少。與此同時,農民具有依賴土地的屬性,對土地的依附心理很強。

土地流轉包括兩種形式,一是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二是農地城市流轉,兩種形式均會直接導致農戶可支配土地減少。因后者農戶居住條件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本研究主要分析農戶之間的土地流傳。根據土地流轉對農民影響的實際情況,對功能指標進行修正,選擇家庭經濟狀況、社會保障、非農就業、環境以及心理5個方面作為功能性活動指標(圖2),進而評價農地流轉前后的福利變化。

(1)家庭經濟狀況。對可支配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民而言,農民提高生活質量水平的關鍵在于經濟收入的增加,因此將家庭經濟狀況作為衡量農民福利指標之一。農民的家庭資源稟賦會因土地流轉而降低,導致承包地數量的減少,以及農民獲得持續性的農業收益的機會也會由多變少。土地流轉之后,以農業產出為主要家庭經濟收入的農民需要考慮其他經濟收入渠道。因此,農民福利受到土地流轉影響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經濟收入。通常情況下,農民的農業收入會隨著土地流轉減少,非農收入隨之增加,導致總收入變動的正負方向不明確。與此同時,土地流轉也會導致農戶非預期性開支極有可能增加,從而導致農民的純收入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本研究選取農業收入、非農收入以及純收入這3個功能性指標來反映農民經濟收入的狀況。

(2)社會保障。在中國,由于土地不僅可以保障農民的生活,而且還具有失業保險的作用,導致農民對土地的依附心理很強。一般來說,土地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失業保險作用,因為土地可以為農戶提供糧食和蔬菜,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研究表明,土地的就業機會及生活保障功效在農民效用重要性排序排進前三位,以此可見土地在農戶的社會保障功能中扮演重要作用[7]。因此,本研究選取恩格爾系數來反映社會保障維度的功能指標。土地流轉之后恩格爾系數變化越大就說明土地流轉對農民生活保障的影響就越大。

(3)非農就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農村人口6.2億人,其中農民工總量達到2.7億人,農民工數量占農村人口數量的43.5%。在農民工總量中,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7億人,外出農民工中從事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的比重分別為31.3%、22.3%和10.6%。農民工的城市職業選擇受教育水平的影響。本地非農產業不能容納地域內的富余勞動力導致第三代農民外出打工,也進一步反映了農民對本地非農產業的發展貢獻不足。農戶機會選擇和個人發展受非農產業規模和農民教育水平變化的影響。本研究用非農就業代替住房條件功能性活動。

(4)環境。土地流轉可能會改變原有村容村貌。土地流轉之前,由于農民居住地周圍絕大部分都是農田,環境狀況較好;土地流轉之后,農田變成蝦苗養殖場、公路,環境污染等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顯露,使農民環境福利受損。因此,在研究土地流轉對農民福利的影響時,必須將農民對環境的認知程度和內心的主觀感受考慮進去。

本研究選取的指標主要包括農民對空氣質量狀況、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感受。如果被調查的農民意識到當地環境受到了污染,就說明他的功能性活動已經受到了負面影響。

(5)心理。根據阿瑪蒂亞·森理論,本研究把快樂作為評價農民福利的指標之一,將列入農民的心理狀況,進一步完善對福利的評價結果。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由于難以獲得心理這一功能性活動在土地流轉前后的對比值,而且土地流轉政策執行情況會對心理的調查答案有影響,因此本研究選擇土地流轉后農民對家庭經濟狀況的滿意度來反映農民的心理感受。

2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分析

調查發放8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75份,問卷有效率為93.75%。如東縣所調查農戶土地流轉年份均為2013年,土地流轉后參考年份均為2015年。

2.1 調研地點介紹

如東縣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如東縣農業資源主要包括耕地資源和灘涂資源。如東縣土地總面積18.72萬hm2,其中耕地面積10.82萬hm2,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0.15萬hm2。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土地整理項目、標準糧田基地項目等項目的實施,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63萬hm2,占耕地面積42.79%,占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45.61%。如東縣灘涂資源豐富,建國以來共計匡圍22個墾區,匡圍面積3.74萬hm2。大部分老墾區經過多年的淋鹽洗堿、土壤改良目前以糧油種植為主;新圍區域以海水養殖為主,且主要發展南美白對蝦、河蟹苗種等產業。

2013年,如東縣開始推進水產品養殖規模化經營,特色養殖以河蟹苗、南美白對蝦為主,大規模進行土地流轉。隨著土地流轉的進行,當地農民福利狀況的改變這一社會經濟問題也隨之出現。

2.2 調查實施

在調查方法上,采用方便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法。依據如東縣土地流轉的情況,隨機抽取環農村、海防村等地為調查地點,再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入戶調研。

由表1可知,在75戶樣本農戶中,在農戶性別方面,男性農戶和女性農戶的比例相差不大,基本各自為50%左右。農戶年齡段方面,被調查農戶年齡層次主要集中在16~60歲,占到80%左右,這一年齡層次勞動力占絕大部分,這類農戶土地流轉前后在工作、生活狀況變化相比較大,具備調查意義。農戶健康狀況總體良好,這對于農戶而言,在土地流轉之后減輕了健康醫療方面的壓力。此外,土地流轉農戶教育水平總體而言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比重最大,占為46.7%,高中文化次之,本科及以上文化為0。在農戶土地流轉前后從事的工作方面,土地流轉后仍然從事農業的農戶明顯減少,從事非農工作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

2.3 土地流轉農民福利狀況描述性分析

調查(表1)發現,農民在土地流轉后,從事非農工作的人數比例明顯增加。不僅是被調查者,其家庭中從事非農工作的人口比例也有整體上升。但是,除去到達養老年齡的農民,仍然存在土地流轉農民無業的情況。此外,有農民表示,以前有地耕種時,即使到養老年齡,仍然能夠從事農業生產以補貼家庭收入。一旦失去土地保障,喪失從事非農勞動能力的農民便只能待業家中,生活沒有長遠的保障。

為了更加客觀地比較農民土地流轉前后的收入狀況,該部分農民土地流轉后的收入均依據價格指數進行了調整,剔除物價上漲因素的影響。總體而言,如東縣土地流轉的農民收入數額和收入結構有所變動。由圖3可知,在農業收入方面,流轉后農民人均農業收入明顯下降,并且調查中不乏農業收入為0的家庭,可以看出流轉后農業基本上失去了維持其家庭生活的功能。人均非農收入方面,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以及越來越少的青年農民留鄉種地等原因,在流轉前人均非農收入就明顯高于農業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最大。流轉后,人均非農收入更是明顯增長,彌補了農業收入的減少。最后,人均純收入也處于增長勢態,主要得益于非農收入的增長,但是可以看出流轉農民仍然缺乏財產性收入等收入來源,收入渠道相對較為單一。

3 實證分析

3.1 模糊評價函數設定

3.1.1 福利模糊函數的設定 首先將土地流轉的農民的整體福利狀況設置為模糊集X,設農民土地流轉前后可能變化的福利內容為X的子集W,則第n個農戶的福利函數可表示為W(n)={x,μw(x)},其中,x∈X,μw(x),μw(x)∈[0,1]則是x對W的隸屬度。通常認為,隸屬度越大,代表該土地流轉的農民福利評價越好。

3.1.2 隸屬函數的設定 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隸屬函數μw(x)。設xi是由初級指標xij決定的土地流轉農民福利的第i個功能子集,土地流轉的農民福利的初級指標為xii=[xi1,xi2,…xij]。計劃將指標變量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虛擬二分變量,第二種是連續變量,第三種是虛擬定性變量。

(1)虛擬二分變量。虛擬二分變量所代表的現象只存在兩種情況,因此設置隸屬函數為:

μw(xij)=0,xij=01,xij=1

即當個體符合該項指標含義時xij=1,該指標的第i個功能子集的隸屬度μw(xij)=1;當個體不符合該項指標含義時xij=0,該指標的第i個功能子集的隸屬度μw(xij)=0。

(2)連續變量。當初級指標與農民福利有正向變動關系,則隸屬度函數值越大,表示農民福利情況越好。

μw(xij)=0,0≤xij≤xijmin,xijmin≤xij≤xijmax1,xijmax≤xij (1)

當初級指標與農民福利呈反向變動關系,則隸屬度函數值越大,表示農民福利情況越好。

μw(xij)=0,0≤xij≤xijmin,xijmin≤xij≤xijmax1,xijmax≤xij (2)

(3)虛擬定性變量。虛擬定型變量代表被調查者對某一指標的主觀評價,假設該主觀評價有r種方式,則設定xij={xij(1),…xij(r)},并且評價越高,農民福利越高。設xij(p)=p(p=1,…r),并且xij(1)<…

μw(xij)=0,0≤xij≤xijmin■,xijmin≤xij≤xijmax1,xijmax≤xij (3)

3.1.3 權重的設置 由于在農民福利考量中,各項指標所占的重要性不同,因此需要進行權重的分配。根據文獻[8]中提出的方法,將權重結構設置如下:

?棕ij=Ln■ (4)

式中, ■=■■μ(xij)(m)表示第i項功能子集中第j項的均值。該項公式可以起到將獲取程度不高的指標,更合理地納入考量體系中。

在此基礎上,各項功能指標隸屬度的加總公式為f(xi)=■■wij/■wij,k表示第i項功能子集中,包含k個初級指標。

3.1.4 確定連續變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人均農業收入。依據調查的數據,流轉前如東縣的人均農業收入最多為9 000,最少為0。因此選取這兩個值作為計算該項福利隸屬度的上限和下限。

(2)人均非農收入。計算土地流轉農民人均純收入隸屬度,選擇將2012年如東縣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27 000元作為流轉前的最大值,將2015年如東縣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34 338.2元作為流轉后的最大值,兩項隸屬度的最小值都設為0。

(3)人均純收入。同樣,計算土地流轉農民人均純收入隸屬度,選擇將2012年如東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 300元和當年如東縣農民低保標準4 320元作為流轉前的上限和下限,將2015年如東縣農村居民純收入15 827.3元和當年如東縣農民低保標準5 040元作為流轉后的上限和下限。

(4)恩格爾系數。根據FAO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大于59%可以列為貧困,小于30%可以視為最富裕。雖然中國制定的恩格爾系數小康標準是50%,但農民消費的食品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自家生產,本研究參照FAO制定的標準,恩格爾系數的最小值取30%,最大值取59%。

(5)農民平均文化水平。以江蘇省農村文化程度最高人群水平作為農民平均文化水平,樣本取值為被調查農戶的家庭成員文化程度的眾數,單個樣本賦值為0表示農民文化水平低于平均文化水平,賦值為1表示高于平均文化水平。

(6)二、三產業發育程度。本地容納農民工就業情況用來表示二、三產業發育程度。按照全國農民工2.8億,本地就業農民工為1.1億人,按照2015年底全國6.2億農村人口,平均家庭戶規模3.02人計算,戶均本地就業農民工0.54人。本研究達到本地就業農民工0.54人賦值為1,沒有達到賦值為0。

3.1.5 變量定義與統計描述 由表2可知,從經濟狀況上看,土地流轉后農民的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非農收入成為家庭收入結構中最主要的部分。土地流轉后,農民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因此轉向從事非農工作,非農收入較土地流轉前增加了不少。

從生活保障上看,根據調查所得在當地幾乎沒有開設就業培訓課程,除此之外,農民對當地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的社會保障水平較為滿意。由于土地流轉,食物不再像土地流轉前一樣能夠自給自足,農民的恩格爾系數在土地流轉后有了小幅度上升,從平均值0.40左右上升為0.48。

從非農就業上看,不管是土地流轉前還是土地流轉后,農民平均文化水平均值,都在0.4左右,說明如東縣農民平均文化水平未達到江蘇省農村文化程度最大人群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土地流轉后,戶均本地就業農民工由均值0.36人上升至0.73人,說明如東縣二、三產業發育程度進一步提高,這是由于土地流轉后如東縣大面積的蝦塘需要勞動力,因此為土地流轉后的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從環境上看,土地流轉后,空氣質量、水質量和噪音質量狀況都有明顯的下降,其中空氣質量和水質量狀況下降最為明顯,分別由原來的4.27、4.27下降為2.89、2.88,被調查者意識到了環境質量的下降,這說明他的功能性活動已經受到了負面影響。根據實地調研可知,空氣質量和水質量狀況下降原因可能是附近承包的蝦塘需要燃煤來維持大棚內的水溫,導致空氣質量下降;蝦塘需要抽取地下水,導致附近農民家家戶戶的深水井都打不到水, 其次蝦塘內使用可溶于水的藥物來養殖蝦苗,對水環境造成污染。

從心理上看,土地流轉后,農民對自己的經濟收入滿意度由原來的3.23提高到4.32,說明由于農民轉向尋找非農工作,家庭收入較土地流轉前多,因為給農民帶來了滿足感。

3.2 模糊評價統計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由于土地流轉前后農戶總模糊指數分別為0.452和0.469,均小于0.5,可以得出江蘇省如東縣的農戶福利水平偏低,但在土地流轉后,農民的福利水平有小幅度的上升。土地流轉對農民福利各功能獲取情況的影響各有不同。農民的環境狀況以及心理在土地流轉前都處于較好的福利狀態,土地流轉后,心理這一方面得到了改善,而環境狀況方面較土地流轉前惡化。家庭經濟狀況、生活保障以及非農就業在土地流轉前都處于較差的福利狀態,但是土地流轉后生活保障和非農就業這兩方面得到了一定改善,而家庭經濟狀況較土地流轉前進一步惡化。

3.2.1 農戶的經濟狀況方面 從表3可以看出,土地流轉后,農民的農業收入狀況變差,隸屬度由0.43降低為0.17,而農民的非農收入有小幅度上升,隸屬度從流轉前的0.46轉變為0.51。非農收入變好的狀況一方面是由于土地流轉之后農民所獲得的租金補償費用折算的年均收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農民在土地流轉后開拓了新的渠道賺取家庭經濟收入。土地流轉后,由于耕地面積的減少導致農民原本可以自產的食物需要從市場上購買而獲得,使得家庭總支出增加,純收入獲取狀況變差,隸屬度由原來的0.89變為0.75。

通過以上3項綜合反映,農戶的經濟狀況進一步變差了(隸屬度由0.41降低為0.32)。這是因為土地流轉前,就農民而言獲取收入的能力原本就比較弱,在土地流轉之后,農民必須采取措施來發掘獲取收入的新渠道,短時間內無法達到預期的好效果。

3.2.2 生活保障方面 由于土地的流轉,原本由土地帶給農民的保障效用急劇下降。農民總收入未能同時與糧食、蔬菜等食品支出的增加而同比例相應地增加,恩格爾系數從0.33增加為0.48,反映了土地生活保障功能帶給農民的效用下降。相反的,土地流轉后,由于醫療、養老等保障條件更為完善,農民對保障水平這一方面的隸屬度有所上升,由0.56上升為0.82。通過以上的2項綜合反映農戶獲得的生活保障功能的狀況變好。

3.2.3 非農就業方面 在土地流轉前后,如東縣農民的平均文化水平變化不大,隸屬度維持在0.4左右。二、三產業發展程度有很大的提升,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隸屬度由0.36升高為0.73。說明土地流轉后,從事非農領域事業的農民大幅度增多。通過以上的2項綜合反映農戶獲得的非農就業的狀況變好。

3.2.4 環境功能方面 在組成農民福利的5個功能中,土地流轉前后變化幅度最大的是環境功能,隸屬度從流轉前的0.78下降為0.52,可見對于農民而言,其環境功能在土地流轉后受到了損害。其中噪音質量、水質量和空氣質量3個指標反映的福利狀況下降程度相近。由于土地流轉后,被承包的大片土地改造成連片的蝦塘,養殖蝦苗需要恒定的水溫,因此需要燃燒鍋爐來提供恒定的熱量,由此產生比較嚴重的空氣污染,所以空氣質量這一指標變化明顯。

3.2.5 在心理功能方面 本研究中選取的指標是經濟收入滿意度。該指標反映由于土地流轉家庭經濟收入來源變化的農戶的滿意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土地流轉后,農戶對經濟收入的滿意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4 小結

總體上,江蘇省如東縣農民土地流轉后福利得到改善,但是其福利水平依然不高。土地流轉后,如東縣土地流轉的農民福利總模糊指數從0.452提高到0.469,農民的總體福利有所改善。這與平常認為的農民土地流轉后福利變差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此次福利評價是綜合考量,從經濟、生活保障、非農就業、環境狀況以及心理角度多方面進行福利評價。雖然總體福利有所改善,但是模糊指數還是處于一個中等水平。

農民土地流轉后經濟、環境狀況均有所惡化,但是生活保障、非農就業、心理方面的福利評價比土地流轉前有所提高。農民在土地流轉后經濟狀況隸屬度有所下降,說明經濟情況相對變差。土地流轉后家庭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甚至是完全失去農業收入,對于教育水平不高的勞動力或者老年農民而言,非農收入狀況又無法得到有效地改善,土地依賴程度高,土地流轉后就相當于失去了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會導致日常食品消費支出的增加,進一步加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負擔。土地流轉后大片的土地改造成蝦塘,影響了農田的自然景觀,燃燒煤炭提供熱量以維持蝦塘所需的水溫也會影響空氣質量,導致環境狀況變差。但是同時,生活保障、非農就業和心理等方面的改善,會促進福利的綜合考量水平的提高。

5 建議

基于調查實際與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①促進土地流轉的農民非農就業,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完善就業信息,提供土地流轉的農民就業優惠政策。土地流轉對于一直以種地耕地為生的農民而言,土地流轉之后即相當于失業。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土地流轉后從事非農領域工作的農民的福利滿意度更好,因此是否能夠順利找到非農領域工作對于這一農民群體來說十分重要。在實際調查過程中,在土地流轉過后,政府基本未組織就業培訓等活動。因此,政府應利用多渠道改善農民土地流轉后的就業環境,比如定期舉行農民就業培訓,建立農民就業信息庫,為農民在土地流轉后提供就業招聘等相關的訊息,為就業存在困難的農民優先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等。②加強地方政府的組織與管理,保護農村環境、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隨著水產養殖的規模化發展,水產養殖中的排泄及殘餌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近幾年,如東縣水產養殖不僅向高密度、高投入、高產出方向發展,而且水產面積也不斷增加,導致圍網養殖面積增加、密度過高,水體富營養化趨勢逐年增加。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如東縣設施農業大量推廣,農用塑料薄膜的投入使用量不斷加大,給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地方政府應加強組織與管理,完善農村環保政策,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加強農業自然資源開發活動的環境監管。

參考文獻:

[1] 賀 丹,陳銀蓉.水庫安置區居民土地流轉前后福利變化模糊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1):116-123.

[2] 趙淑芹,唐守普.基于森的理論的土地流轉前后福利變化的模糊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1(11):51-54.

[3] 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 高進云,喬榮鋒,張安錄.農地城市流轉前后農戶福利變化的模糊評價——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論[J].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10):62-73.

[5] 馬賢磊,孫曉中.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農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變化研究——基于江蘇省高淳縣和盱眙縣的比較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2):8-15.

[6] ROBEYNS I.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gender inequality Selecting relevant capabilities[J].Feminist Econornics,2003,9(2-3):61-92.

[7] 王克強.土地對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5-11.

[8] CHELI B,LEMMI A. A 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J].Economic Notes,1995, 24(1):115-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天堂成人| 亚洲最新网址|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青青草综合网| 五月天在线网站| 青青极品在线|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无码电影| 狠狠干综合|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成人日韩精品| 亚洲成a人片|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午夜视频| 制服无码网站|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狠狠亚洲五月天|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91精品国产福利|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欧美午夜性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成人在线综合| 福利在线不卡|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久久动漫精品|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99热最新网址| 99这里精品|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a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天堂自拍|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h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国产95在线 |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