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
8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對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文件提出了包括加強養老保障、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住房安全、推進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保障義務教育等一系列的政策舉措。文件還強調要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脫貧光榮導向,要更加注重培養貧困群眾依靠雙手實現脫貧致富的意識,真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也就是要培育他們的內生動力。
影響:此文件不僅提示著未來三年中,關于脫貧攻堅中涉及的養老、健康、住房、教育、農村經濟等等,將成為企業通過服務脫貧攻堅的國家戰略和發揮市場基礎功能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核心議題與重要領域,也為接下來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組織探索長效的扶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路。
人社部財政部出臺新政全力推進就業扶貧
8月8日,人社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支持力度 著力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的通知》創新出臺扶持政策,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等各類用人單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對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對其中吸納就業成效好的就業扶貧基地,還給予一次性資金獎補。
影響:作為扶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就業是解決扶貧“造血”的關鍵步驟。該政策在為企業提供參與扶貧事業政策支持的同時,也為經濟下行趨勢中破解勞動力緊張的局勢帶來了新的思路。
五部門發風險提示防范以“虛擬貨幣”名義非法集資
8月24日,銀保監會等5部門發布風險提示,對一些不法分子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進行警示;風險提示稱,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
影響:該文件給包括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在內的互聯網企業提出了風控警醒,不僅要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實時封堵,也應助力消費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我國開展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
國家知識產權局8月初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知識產權局下發通知,從8月份起開展為期4個月的電子商務領域專項整治。通知要求,上海、浙江、北京、廣東、江蘇等地要充分發揮執法維權協作調度機制作用,切實加大對線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力度,健全對互聯網自營、他營、移動客戶端交易等不同模式網絡交易平臺的信息化治理機制,引導平臺開展自查工作,運用“互聯網+”高效處理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舉報投訴。
影響:此舉針對包括拼多多在內的多家購物平臺的侵權假冒問題,緊抓線上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要害,還加強了線下源頭追溯和打擊,不僅對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倒逼相關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的轉變和創新,激活互聯網經濟的新活力。
銀保監會:保險機構要規范銷售行為
8月8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保險服務的通知》,針對保險服務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嚴格規范保險銷售行為、切實改進保險理賠服務、大力加強互聯網保險業務管理、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四個方面對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提出要求。其中特別要求保險機構嚴格規范保險銷售行為,不得夸大產品功能,不得虛假承諾,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
影響: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互聯網+大潮的浸潤,保險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通知》警示著相關企業應堅守責任底線,遏止虛假銷售、提升服務水準、防范互聯網保險當中出現的新型消費誤區,以引導保險業健康、有序地實現升級發展。
民政部出臺《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
8月7日,民政部印發《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組織是慈善信息公開的主體、第一責任人;慈善組織應當在民政部門提供的統一的信息平臺公開相關信息;慈善組織的財產活動和公開募捐信息要重點公開;未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的將受到民政部門的處罰。規定慈善組織公開募捐、重大資產變動及投資、重大交換交易及資金往來等情況要向社會公開。
影響:此辦法推動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并加大懲罰力度,相信將為慈善組織獲取更多社會支持和捐贈資源、擴大影響力、抵制流言、謠言帶來幫助,真正提振公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的信心。
生態環境部:環評報告沒充分征求公眾意見將被退回
8月3日,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新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已公開發布。為了確保公參不走形式,《辦法》明確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審查義務,并建立了環評文件退回制度。對公眾參與存在重大問題的,審批部門可以責成建設單位重新征求公眾意見,退回環境影響報告書。同時明確了公參違法或失信的懲處,即將違約不誠信的建設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記入環境信用檔案。《辦法》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影響:《辦法》不僅確定了環評項目的使用范圍、確定了公眾代表,也確定了公眾參與的形式和內容,還確定了退回環評報告與記入環境信用記錄兩大遏制環評公眾參與造假的 “殺招”,是對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尊重和保護,也是公眾參與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體現,無疑將驅動相關企業更加注重環保決策以及投入。
編輯|羅曙輝 shuhui.lu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