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華
摘 要:作為中學歷史老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探究和創新,讓學生具有更高層次的歷史素養,落實新課標的需求。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創新
新課改提升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注重,這就需要老師轉變傳統落后的觀點,以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將引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作為目標。所以,老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致力于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意義
1.有助于激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的創新,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意識,讓學生對歷史知識衍生強烈的興趣,樂于主動開動腦筋思考來解答歷史疑惑。
2.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的創新會讓老師更加關注人文性知識的教學,在協助學生獲得基礎的歷史知識以后,還會給予學生啟迪,讓他們產生獨特的感性認知和看法。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社會的進步,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此外,學生還會透過對優質品行的發揚來開展自身品德教育,基于此來指引自己的學習行為,面對生活里的各種難題,培養有主見、有品行的高素質人才,最后讓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很大的提高。
3.有助于歷史課改的全方位推動
課改的推動要求學校、老師、學生共同加入,作為歷史老師自愿積極地創新教學方式,對課改的全方位推動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在創新的過程當中,應該增強對新課改詳細內容的研究,以此為根據來探究和其相匹配的教學方式,由此而生成的教學經驗能對歷史教學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1]。
二、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創新策略
1.角色演繹教學方法
新課改尤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可以經過角色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在角色演繹當中切身地體會到歷史發展的經過。這不單單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還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比如,在教學“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為了有效地向學生講解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可以把學生劃分成兩個小組,分別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之后再引領學生就自身的立場,針對當時的關稅、勞動力、市場和原料等問題進行激烈的探討。學生在演繹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當時種植園主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就變成了關鍵問題。因為南北雙方都站在自己的視角上思考問題,很難達成有效的共識,戰爭便由此爆發了。
2.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課堂教學任務的出發點
在所有課堂當中,老師如果可以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就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用飽滿的學習熱情投身到學習當中來。比如,老師在教學“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時,對唐朝這個朝代進行講解的同時,老師可以通過加入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陳子昂、李白、杜甫、王維、楊貴妃等等來開展整個唐朝的解讀,有助于學生學習到整個唐代的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通過講解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等經典橋段,使學生感覺歷史課就像一部小說一樣生動有趣,相對的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就會更加有效,學生愛學,老師愛講,課堂教學氛圍和諧,學習成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2]。
3.協助學生改善歷史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歷史教學當中存在的學生學習方法錯誤的問題,老師需要經過指導創新的學習方法來協助學生調整學習路線,提升學習效能,從而落實順應新課改的素質需求。在詳細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利用好教材,把握閱讀課文還有記筆記的有效方法,還有怎樣巧妙記住歷史知識等學習歷史的方法。比如,歷史學習中閱讀方法的指引,我們很多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時常是機械化地從課文開端閱讀到結束,即算是讀完了一遍課文,可是大腦還是一片空白,主要因素就是閱讀的方式不正確。所以,老師可以教會學生在閱讀中這樣抓住歷史知識的核心,那如何才能把握住它呢?這就需要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歷史事件所要求掌握的“五個要素”,也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還有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五要素牽涉的內容都歸屬于歷史的基本知識,是需要識記的知識,也是知識和能力考核需求的“再認、再現”的基礎點;而所有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都由原因、經過和結果三部分構成。教會學生把握了這種“抓五要素、三部曲”的方式,學生的閱讀效能還有學習效能就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總而言之,經過改善學習方式,學生在接納新知識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困難,學習成效還可以得到有效保證。
4.經常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性教學工具開展課堂教學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老師要學會運用多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性教學工具進行教學。第一,可以給整個課堂教學帶來新穎的教學形式;第二,可以推動學生更加樂意開展課堂聽講。信息技術性工具包含電腦、網絡、多媒體等,這些教學工具可以生動地還原有關歷史情景,讓課堂教學圖文并茂。比如,老師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搭配網絡建立一個甲午戰爭的教學情景,老師運用這個教學情景來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整個歷史情景,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這段歷史,從而讓他們更加樂意投身到有關內容的學習當中去[3]。
伴隨新課改的持續深化,初中歷史教學的轉變能夠推動老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各級初中歷史老師要持續地沿著新課改的路徑前行,充分掌握歷史教學發展的契機,將推動學生素質水平的提升作為主要核心,繼而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質量持續的升高。
參考文獻:
[1]樊巍巍.分析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6(5):6.
[2]孫愛華.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4):100.
[3]蒲惠.課程改革對提高初中歷史教學地位的有利因素研究[J].亞太教育,2016(4):6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