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靖
摘 要:隨著新一輪教學的改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促進課堂的轉型,核心素養的提升已經逐漸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其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分析探索,簡要談一談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希望能夠為高中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言構建與運用;體現
在素質教育的視角之下,核心素養教學已經逐漸走進課堂并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分析發現,語文核心素養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第三是審美鑒賞與創造,四是文化傳承和理解。其中第一部分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語言素養的發展等方面,都在學生個體語言構建的過程中得到實現。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全方位滲透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部分的內容,以實現教學的進步,推動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呢?筆者認為可以結合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認識到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重要性
從學習說話的時候,語言的建構就變得非常重要。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校的教育影響和語言建構導致學生的學習已經基本成型。在這一階段,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也得到穩步提升。這樣的情況并不表示在高中語文課堂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的教學就可以放松下來。想要提升學生學習的準確率,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不同的知識,我們就需要結合教學的整體情況,夯實語言的基礎,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學習的提升夯實基礎。實際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注意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并結合整體的情況做好引導,從而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
二、融合文言文教學進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高中語文教學一般都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等到高中語文教學階段,學生基本已經具備學習文字基礎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也可以直接上升到追本溯源的階段。也就是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將教學的內容放在尋找漢字的本源的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漢字最為原始的意義為基礎入手開展教學。為達到這一教學效果,融合文言文的內容滲透講解,就可以實現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具體的詞義和漢字的詞義,從而加深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漢字的解釋。
在引導中,教師可以結合漢字構成的基本原理,融合象形、形聲、轉注等多方面的內容,消除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抵觸情緒,讓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漢字的構成,并引導學生使用一些工具書,如《說文解字》等,積極主動地探索漢字的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漢字本源、書法課等內容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對書法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漢字的結構。
通過這樣的方式,文言文教學中,一些看似瑣碎的內容,在教師多方位全面的引導中,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從本源上理解漢字的含義。在結合文言文學習和成語對語言建構的理解之后,學生對于漢字就會出現另一種認識。同時,之后,學生在看到字音字形、文言文內容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之后,自然而然可以得到簡便的解法。
三、結合文章的閱讀滲透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在開展教學中,除了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之外,還包含有對文章的理解和滲透。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并可以加深對于優秀的作品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講授文章的時候,可以采用因勢利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上和課下仔細閱讀更多優秀的作品,讓學生可以在佳作中豐富對語言的認識,進而提升學生認知美、感受美的能力,繼而達到語言的構建的
效果。
在這一階段,當學生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他們很快就開始喜歡上寫作和表達,從而在語言的運用和認知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這時候,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寫作。當學生在閱讀中已經學會了語言的構建之后,就會受到一些優秀作品的影響,將這些作品中的語言構建方式運用于之后的寫作當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升,并且語言運用能力也會為學生的學習帶來非常大的助力。在這種閱讀中滲透語言的建構,并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和提升,以及學生的審美鑒賞等相關的語言核心素養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顯著提升和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言是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更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文言文和文章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傳統著作和優秀著作的支撐之后,體會中國文化知識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可以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而更好地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官炳才.“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教學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7):46-50.
[2]趙江燕.淺談建構主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旬刊,2017(11):10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