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從課堂到現場進行化學真實情景教學,旨在讓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和生活經驗進入“現場”。基于課程資源,通過多種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融入現場,身在其境,拓展和延伸教學空間,實現教學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成為培育學生素養的有力支點。本文基于從課堂到“現場”的化學教學案例,從“五新”出發,即新課程觀、新教學觀、新知識觀、新學生觀、新學習觀,探討現場教學成為素養培育有力支點的情有可源。
【關鍵詞】現場教學 素養培育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26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中強調要重視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傳統實施教學的場域是在教室,師生之間互動交往實現知識的傳遞。課程源于生活,知識不是憑空架構的,而是從生活中來,因此,現場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場域,在真實的情景中引領學生觸碰真生活,促進認知發展,實現知情行的統一,最終實現素養的形成。本文基于從課堂到“現場”的化學教學案例,從“五新”出發,即新課程觀、新教學觀、新知識觀、新學生觀、新學習觀,結合具身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探討現場教學成為素養培育有力支點的情有可源。
一、現場教學的內涵
通常意義上,現場是指“事件發生的場所以及發生事件時的狀況”[1],客觀上,現場主要蘊含“此時”與“在場”的二維性,時間和空間互不分離,人作為鮮活的生命體,在特定的現場會主動地運用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認識世界,進而調動自己的思維活動和行為方式,包括觀察、推理、分析、聯想等,從而豐富自己的體驗,獲得知識,最終升華為特有的思維方式。現場教學具有真實性和即時性,是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充分挖掘現場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學習的教學形式。現場教學在宏觀層面為學生提供了體驗的機會,搭建了真實課堂的平臺,師生積極互動,充分調動感官,形成豐富的體驗、綜合的感受和深刻的認知,進而實現知情行統一,提供了素養培育的支點。
二、五新出發例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境”與“情”的交互融合,在蘊含學科問題的場域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促進知識遷移,實現素養的培育。現場教學突破了教室的局限,將課堂放大,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提供真實情境的基礎上進行情感的升溫,從“五新”出發使得“情”有源可循。
(一)基于新課程觀,創設生活情境實現回歸生活
新課程觀倡導創設真實的情境,走進生活。除了學校、教室、教材,學生的所感受的生活和所接觸的大自然是開啟學生的智慧的另一扇窗戶。同時,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而是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積累,而學生的前認知就是教師設計教學最好的出發點。在案例中,Y老師善于捕捉常規課堂中學生的興趣激昂點,由此反思如何開發和利用更加開放的化學教學資源來優化課堂,在通過與專家的交流、與學生的交流,Y老師最終確定以貼近學生生活的都勻堯林溶洞實地作為教學場景構建現場化的情景教學活動,依托溶洞的自然景觀進行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教學。教學現場具備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學以致用,進一步體會化學學科的價值。
(二)基于新教學觀,創設樂學情境凸顯學生主體
新教學觀強調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機械灌輸和傳遞,而是不斷創造生長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素養為核心、以發展為目標的動態過程。化學知識抽象難懂,學生難免會產生學習倦怠心理,如何讓學生會學、愛學、樂學是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注重在常規課堂中創設真實的情境來滿足教與學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以愉悅的心情進行學習,但是是否有更佳的方式呢?根據具身認知理論和體驗心理機制研究,為要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樂學的心境,親身體驗十分關鍵,首先就是要生理喚醒,通過外界的刺激調動身體注意,開啟身體的感受通道,促進學習者全身心投入,最終延伸至情感的激發和認知的形成。因此,案例中Y老師帶領學生參觀都勻溶洞,通過對溶洞中石筍和鐘乳石形成過程的介紹來活化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內驅動力,進一步掌握碳酸鹽和碳酸氫鹽的相互轉化知識。有真實景觀的現場是快樂的,有互動的現場是快樂的,有思維碰撞的現場時快樂的,有意義生成的現場是快樂的。
(三)基于新知識觀,創設意義情境搭建知識平臺
新知識觀強調知識不是機械僵硬的靜態存在,而是學生在于外在環境交互過程中意義建構起來的。現場蘊含著許多真問題,而真問題的背后聯系著真知識,真知識下為意義建構搭建了廣闊的平臺,能夠促進思維深刻。現場教學讓靜態平面的知識變得立體實用,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精心細致的課前準備和隨機應變的教學組織下,學生基于自己對于現場景觀的真實感受和親身接觸喚醒認知,在豐富的探究活動和啟發性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地調動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實現知識與環境的近距離對話,在全域性體驗中實現知識的理解、意義的建構。此外,知識不僅僅只是科學知識,還有人文知識,現場教學可使學生置身于人文歷史背景下,感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的化學知識,更能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形成學科情感。
(四)基于新學生觀,創設交流情境促進多邊互動
新學生觀強調學生是具有活力的完整的個體,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不同對象之間的互動以及師生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學習,從而促進素養的培育。案例中的y老師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和教學的動態把握,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取小組協作、實驗探究、現場考察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師生之間有溫度的交流互動、師生與現場景觀的真實接觸,從而讓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發散思維,擦出智慧火花,相互借鑒欣賞、相互撥動啟發,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提升家鄉情感。在多邊互動的立體空間,學生的行動有了寬度、認知有了高度、情感有了溫度。
(五)基于新學習觀,創設探究情境強化自主探究
新學習觀強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建構知識的意義。在現場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調動自己的注意系統,主動地去發現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信息資源,并在頭腦中形成“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如何利用?如何解決問題”連貫的思維模式。案例中Y老師組織了豐富的探究活動,在課前準備階段組織學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來進行搜集資料、查找文獻、網上檢索,同時通過組織小組競賽,使學生在競賽中合作交流、增強集體意識;在現場情景教學階段,以問題引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學會觀察,并且在現場情景中自我構建知識,因地制宜設計了兩個實驗探究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體會、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三、總結
現場教學是一種新的追求,是對學生身心自然的回歸,對生活的的回歸。現場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現場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獲得身心的全域熏陶和升華,實現知情行統一,搭建素養培育的有力支點。現場教學貼近真實的生活,引導學生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用化學的視角來分析問題,靈活應用已有的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凸顯化學學科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囯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367.
[2]沈丹萍,歐陽蕓蕓.具身認知理論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2):4-6.
[3]張鵬程,盧家楣.體驗的心理機制研究[J].心理科學,2013,36(6):149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