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對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而言應用題占據較重要位置,而該類題目實質就是基于系列客觀情境表現數量之間的聯系,并引導學生在知悉已知條件的前提下適時進行對未知量的解答。實際解答中教師只有導引學生更好地把控相應審題技巧才能優化提升其答題效率。對此,本篇聯動實踐施教,客觀化的對怎樣才能更好強化小學生應用審題解答技能而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審解題技能 應用題 探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42
伴隨小學年級升高,應用題逐漸成為階段數學教學的重難點,而相當部分學生難于較好適應,比如存在數學思維扭轉遲緩、基礎數學運算不過關等,諸如此類的狀況使他們應對應用題時比較受挫。經由客觀分析了解到該境況產生的主緣由即學生未能更好掌握對該類題目的審題解答技巧。這也對學科執教老師有更高的限定,比如數學教師教學期間應適時分析每位學生學識儲備實況,并有規劃的為其創設匹配的施教方案,期間還需有序指導相應的審題、解析與解答的技巧。
一、對各項細節的嚴審
(一)關切學識方面的細節
對數學學科而言,其具備學識邏輯性較強、整體較為嚴謹等特質,因而為了更好地處理相關數學困惑,在實際學識學習期間我們應事無巨細、嚴苛把控每個細微環節等。如教師教學期間應擅于捕捉學生易淡漠化的學識要點,及時導引與啟發,從而更好豐富其數學學識累積等。
例如在課堂中有機導入該問題,具體內容是阿黎在夜里4:40分出門趕往市中心,距離市中心某地有大約50km的路程,而在5點半到達目的地,那如何獲得其每分鐘平均的路程?該問題其實很清晰,通過相應已知量便可解答,而期間常有小學生忘記對時間單位的細致換算,即時間的60進制細節的知悉,如此進行百進制的方式解答,最終得到的題目答案必將是有誤的。針對該相應狀況數學教師可順勢切入主題,有機客觀化指導引發班級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較好地為后續實踐應用題的解答打下良好的輔助性基礎。
(二)捕捉數學審題細節
數學的應用題目往往都是利用一大段文字敘述與說明相關情況,其中常涵括多元化的細節要素,而現實答題過程中也總是存在相當部分學生未細致領悟題目要求就草草落筆的不良現象,最終題目必然由于“粗心”、“審題不清”等原因而解答錯誤。更進一步而言,實踐審題的不嚴謹往往間接說明學生自身能力的缺漏,對該類現象應探求根源,并在后續努力培養與建構學生題目細節嚴審的優良習慣與思維。
例如,實踐教學期間為深入強化班級學生的正向解題思維教師可創設一定的參照式問題,如深入班集體內部隨機導入該類陷阱問題“一袋紅豆凈重10千克,后續吃掉了12千克,請問目前還有多少余量?”定有多數學生將12看作比例,這樣后續的余重5千克就屬于答案錯誤。后期教師可進一步進行專項指導,如數額后面附有單位的屬于明晰的數值,而缺少既定單位標識的數值則往往表示比例性質等。
二、明晰判別題目內的數量關系
對小學高年級而言相應的應用題目內常包含不少于三個的數值數據,該狀況表明題目內牽連的相應數量關聯更加繁復,面對該境況若未能優化判別題目涵括數量關系的相應技巧,就會對實踐問題的解答陷入無措的境地。要求執教工作者在施教期間應積極引導受眾小學生時刻保持較清晰的思維,精確找尋既定題干內已知與未知量之間的關聯,如此才可更好地找到問題解答的切入口等。
例如,經典的雞兔同籠數學問題,期間關系相對繁復,致使多數同學難以明晰其間的數量關聯。比如這一題:有未知數的雞與兔同籠,其中只見46只足在移動,共有15個頭數,那如何解答出雞與兔子的分化數量?對于這一題我們首先明確雞有兩只腳,而兔子有四只腳,接著換個思維方式,試想一下如果籠子中的動物都抬起兩只腳,那么通過簡單乘法計算我們可以知道一共有30只腳抬起,再通過減法我們得知籠子中未抬起的腳還有16只,那么由此我們就可輕松獲取兔子的數量有8只,則籠子里雞就有7只。該問題看似十分繁瑣,但其實適當結合題目文字敘述就可清晰把握數量關聯的主干,最終繁復的難題就迎刃而解。
三、對動態關系的把控
該方面主要針對較特殊的一類應用題,該類題目的特征就是具體的數量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動態性變動情況,基于此,為了更好地處理與解答該類疑難問題,數學教師應尤其注重指導學生關切題目中各數量的動態化聯系,順勢找尋出其中已知情況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等。例如生活中常見的關乎年齡變動的問題,具體如男生德陽今年8周歲,而他的小姨今年正好34歲,那么怎樣才能得知幾年后德陽年齡的三倍恰好是小姨的年齡?毋庸置疑該道題目屬于動態化關系,那么我們常可通過三步流程具體解答該困惑,詳盡內容如下所示:
1.每年德陽都會和小姨增長一歲,這屬于動態性年齡變動情況;
2.而無論經過多少年,他們兩人之間的年齡數值差額都是不會變更的,即兩數之差的26年。那么經過后續計算可知小姨的年齡恰好是德陽年齡三倍時他們之間的年齡差值正好是德陽年齡的兩倍,由此也可進一步推算出德陽的年齡應該是差值與2的比值,即13;
3.最后,通過基本的比值數減去當前德陽的年齡數值就可得出差值5,即再過5年正好滿足德陽年齡的三倍恰好是小姨的年齡數值。
諸如此類的動態性應用題目較為普遍,因而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更多提醒與指導學生,在審題期間應牢牢把控題干內部的變動與已知的有效數量信息,以便后續切入要點、找尋關聯,以及更好地實際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可知,應用題解答的前提是掌握審題方面的技巧,為更好提升受眾小學生專項題目解答技能作為執教者的我們仍需積極施助,有針對性的進行目的性指導等,以便更好地提升小學生高效處理數學困惑的能力等。
參考文獻
[1]董丹丹.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如何提升學生審題解題技能[J].新課程,2019(13):98-98.
[2]郝芝霞.要解題,會審題——淺談小學應用題審題解題技巧[J].新課程(中),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