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小學數學教學,盡管很多教師已經更新了教學觀念以及思想,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思想,引用合理的策略,構建高效課堂。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給出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62
在小學數學的日常授課中,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展現的積極性,是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衡量的關鍵標準。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習,能夠為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要從各個方面著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對高效數學課堂進行構建,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缺乏多元化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便是教師模式缺乏多樣化。盡管很多教師已經更新了教學觀念以及思想,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有些教師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比較深,雖然應用了一些全新的額教學模式,但是從本質角度進行分析,還是帶有很強的傳統教學思想。還有些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基礎,依然使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并利用題海戰術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可幫助提升考試成績,但對于學生思維的擴展等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說當前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一項問題便是教學模式缺乏多元化[1]。
(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
教師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很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但是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些教師認為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是將教師作為教學中心,引導學生緊跟教學腳步,配合教師的授課。這種思想下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不會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此外,數學課堂的整個授課過程會比較枯燥,如果教師沒有應用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學生會提不起興趣,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影響了學習效果[2]。
二、建立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教學模式,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首先,教師要對以往教學存在的弊端進行分析,以便應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等進行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強化思維。其中,教師對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可應用情境的創設,以便引導學生對知識系統的學習,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其中,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并不陌生,學生也非常喜歡在情境中學習知識。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狀態的把握,結合其邏輯思維特征,以便學生能夠進入到情境中,主動積極的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3]。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分一分與除法》教學中,教師利用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選擇乘法口訣求商;初步學會根據 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且在具體情境智中,理解“倍”的意義,解決與倍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動畫,打猴子和小猴子到山上摘桃子,兩只猴子一共摘了10個桃子,之后兩只猴子開始開始分桃子。在情境中,教師還需要設置一些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幫他們想一想,10個桃子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幾個好呢? 可以在黑板上貼8個桃子圖片,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負責擺出學生的答案。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性,給予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思考,可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構建了高效數學課堂。
(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對其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因為,為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調動,針對課堂的開展,可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教學,這樣會對數學感到親切,進而愿意積極的探究問題。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生活中的大數》教學中,教師可出示1張100元的人民幣的圖片(教學用具),讓學生說說它的面值。然后是10張、100張。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會初步樹立100張百元的人民幣的概念。然后按照一萬、二萬、三萬......的順序,讓學生數一數9疊人民幣是多少元。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使用計數器,以便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的機會。當學生數到九萬時,教師便可提問學生:“再加上一萬是多少?”的問題,由此引出“十萬”的計數單位。人民幣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并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興趣,進而開展相應的積極探究學習,建立高效課堂。
三、結束語
總之,對于高質量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要轉變思想,應用現代化教學思想和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如應用情景教學、生活化教學等,可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以便強化學習效果,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溫繼桂.小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思考[J].學周刊,2019(34):48.
[2]張鶴芬.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教學高效課堂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29):123-124.
[3]龐琳琳.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