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數學課堂教學的價值究竟意味著什么?《課標》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是說,在人文的維度上,數學教育留給學生的,除了知識的授受和智慧的開啟,還應包括身心的點化和人格的潤澤。然而,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依然能察覺到非人文教學現象的存在,從而使原本折射生命的數學課堂成了人性健康發展的智慧、障礙。鑒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教學現狀,弘揚數學學習的人文內涵,實現課堂生活的價值回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文性" 數學課堂" " 價值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075
一、營造人文性的課堂關系,創建學生合作共享的氛圍
在合作共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擔著學生“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作用。在學習中例如《用了多少錢》,我確定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計算“從學生出生到現在一共用了家里大約多少錢”,感受與體會長輩的愛,從而促進學生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估算從出生到現在一共用了多少錢,通過觀看貧困家庭生活的錄像,學生對父母的“愛”經歷了一個“量化”的歷程,對父母的愛有了更深刻與真切的體驗。課的最后,并讓學生看完錄像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在學生讀自己的感受過程中,學生會流下感動的淚水,老師也會恰當的引導。師生共同感受孩子與父母間的親情。展示他們交往的一個人文側面。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進行學習,真正成為了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二、營造人文性的數學內容,注重凸顯數學現實的意味,
人文性的數學內容,決非等同與現成的教材內容,而是基于學生生活現實而創造性處理現行教材內容的產物。這樣的內容,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從而引領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建構”。例如學完了圓柱體的體積后,就拋給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熱水瓶、水杯、油桶這些容器都要做成圓柱體?
先讓學生猜測、討論。然后老師出示條件: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圓的周長都是20厘米,問哪個面積比較大?
學生計算得出正方形的面積:20/4X20/4 =5X5=25(平方厘米)
計算出圓的面積:3.14×(20/2×3.14)2=31.84(平方厘米)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圓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
接著再出示:一個底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和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都是20厘米,高都是6厘米,哪個體積比較大?
學生就會計算:長方體和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以高,長方體的底面積是25平方厘米,那么體積是25×6=150立方厘米,圓柱體的底面積是31.84平方厘米,體積是31.84×6=191.04立方厘米,所以一個長方體和一個圓柱體,如果它們的底面周長和高分別相同,那么圓柱體的體積比較大。
最后老師問:假如這個長方體和圓柱體都是容器,而且都是有蓋的,那么它們的用料各是多少?
學生很快算出長方體容器的表面積:25×2+20×6=170平方厘米。
圓柱體容器的表面積:31.84×2+26×6=183.68平方厘米。
這是學生就會非常滿意地說:“兩個容器用料差不多,但是圓柱體的體積要大得多。這就是容器為何多為圓柱體的原因了”。
這樣的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他們在現實情景中樂于探討交流,還更易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帶著自豪、帶著滿足,從而享受學習數學帶來的情感體驗。
三、營造人文性的學習方式,注重體驗學習過程的內涵,
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一個遵照指令進行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憑借經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建構自己的數學。如在上《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我按照預設好的步驟,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操作轉化—推到公式—匯報交流—應用練習六個環節進行。前四個環節進行的非常順利,但是在匯報交流中卻出現了令人大吃一驚的結果:前面匯報的小組都是按照教材中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后推導出V=Sh,時間差不多了我正準備進入到應用練習環節時,我班的李煒同學在不停地喊:“老師我還有問題,我認為圓柱的體積可以用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以半徑,你說對嗎?”“對嗎?”我在問自己,來不及思考了,這時我靈機一動,不如把機會留給他,于是我請李煒當小老師,給大家說說理由。操作—演示—推理,講得頭頭是道。我情不自禁的鼓起掌,孩子也帶著滿意的微笑會到了座位。下課后我靜下心來想了想,這個“意外”隨嚇我一跳,但是卻讓我感到孩子們頭腦中閃動的“靈氣”,這個“靈氣”需要我們去發現去呵護,同時我也意識到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預設,更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生成,教學中存在許多確定性,同時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才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動態生成的美,從而構成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精彩課堂。
四、營造人文性的教學評價,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種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值得我們反思和研究的.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啟迪、點撥、組織評價交流. 這樣的評價交流,能較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各抒己見、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同時能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