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憂患意識是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包含著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文關懷。這樣的精神在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身上有著更為明確的體現。魯迅先生的思想深度,直至21世紀依然廣受人們的認可,面對針砭時弊的評論,也值得當前社會深思和討論,警醒著人們反思自身。對于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我們不僅要給予認可與尊重,同時也要通過研究去更加深入領會魯迅先生的民族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關鍵詞】魯迅 小說 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0.153
作為現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深刻的思想、辛辣的語言展現著其濃厚的憂患意識與戰斗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強心劑。新時代的創作者也應當理解并傳承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學領域踐行弘揚。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小說中的憂患意識,感受魯迅先生作品的魅力,讓魯迅大無畏民主精神發揚光大。
一、魯迅憂患意識概述
作為我國現代文學領域的標志性人物,魯迅先生作品集中體現出了對于社會陰暗面的思考,同時也反映出利用自身語言喚醒社會大眾的決心與斗志。通過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對于封建社會的反抗精神,同時也看到了對社會進步的期許。憂患是推動人類社會的基本動力,懂得從不足當中總結經驗,從大局思考,這樣的有識之士,才是能夠真正讓社會進步之人,而魯迅先生則正是其中一員。魯迅先生對于封建專制的反對態度是明確的、堅定的、始終不變的,我們都知道,在當時的社會,魯迅先生的思想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并不相符,因為中國社會當時并未擺脫封建制度的影響。但是社會發展至今,封建政權被推翻,我們終究在向著魯迅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前進,這顯然證明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對于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也被很多人誤認為是蔑視國家的表現,是因為抨擊了當時國家的諸多不足,所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足以證明魯迅先生對于祖國的熱愛。也正是因為熱愛祖國,才會泛起憂患意識,才會關注祖國的未來,民族的未來。魯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批判性,屬于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我們要認真閱讀魯迅的作品,領略其獨特的魅力[1],深入了解魯迅先生的這種憂患精神,同時應當認可并傳承下去。
二、魯迅小說中的憂患意識分析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作品,在藝術形式上體現出了創新性,思想層次亦是同一時期的很多創作者所無法企及的,也將我國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新高度。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便是具有超前意識的時代性作品,也正是因此,魯迅先生成為了我國現代文學史的白話小說第一人。自此之后,魯迅先生陸續出版了三部小說集,即《吶喊》、《彷徨》及《故事新編》,這三部作品都滲透了魯迅先生對于社會現狀與未來的深刻思考,充滿了革新意識。魯迅先生意識到封建文化對于我國民眾的荼毒,并且急切希望幫助國民擺脫封建體制的奴役。從內容上,魯迅先生深入刻畫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現狀,說出了中國人的苦惱,反應了現代中國下層民眾的不幸與訴求。可見魯迅先生真正做到了心系國家與人民,其思想使其能夠站在新的高度思考當前的社會現狀以及未來的社會發展。《狂人日記》當中時時沉浸在使人妄想當中的“狂人”代表著當時人人自危的底層民眾。《藥》當中沾滿人血的饅頭,昭示著封建社會背景下大眾思想的愚昧與殘忍。《孔乙己》當中的孔乙己,代表著被封建科舉制度下不得志且愚昧的知識分子。而《故鄉》中的閏土,其人生更會使人深思,一個質樸而對生活充滿期望的人是如何在封建壓迫之下變得麻木不仁。在隨筆《燈下漫筆》中,魯迅先生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所親歷生活中一件鈔票貶值之事引出“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于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的論斷,我們通過魯迅先生的這些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于時代個體自由以及基層人權的重視,對于思想開化的呼喚。雖然在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這樣的意識脫離了我國主流價值觀,很難得到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魯迅先生吶喊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也正是因此,魯迅先生的作品才得以傳承。正是因魯迅先生的這種大膽突破,使得傳統糟粕受到了批判,才使得基層的人們見到了人性光芒,開始引發人們的共鳴[2]。
三、憂患意識和戰斗意識的融合
魯迅先生身處于依然未擺脫封建陰影的社會,雖然只是以作家身份寫作,但是其思想覺悟卻絲毫不輸一名真正的戰士,所有的戰斗精神,都融入其一字一句當中,昭示著魯迅先生推動社會進步的覺悟與決心。在《語絲》周刊當中所發表的《這樣的戰士》一文,魯迅先生敢于抨擊文人學士們支持軍閥行為,這充分說明魯迅先生并不恐懼來自任何勢力的挑戰。魯迅先生的作品當中始終透露出自我反思精神,同時也始終在表現出對于社會現實的思考與抨擊。魯迅先生以筆為戈,在其創作過程中,每字每句都充滿了攻擊力,目標是封建社會的迂腐制度與思想,以及因此變得麻木不仁的社會大眾。魯迅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鋒利文筆,與其憂患意識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魯迅先生發現了我國社會的問題,發現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落后的思想與制度,為了尋求思想上的解放,魯迅先生開始了與封建思想的漫長斗爭,我們仔細品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便能夠發現,魯迅先生并不是單純在傳達其個人的情緒,而是為了打破當前社會的僵局而不斷奮戰。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并不像軍人一樣有很多共同戰斗的戰友,孤軍奮戰的魯迅先生甚至承受著更加嚴峻的挑戰。也正是因此,魯迅先生才有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名句。對于魯迅先生憂國憂民、不畏權勢的斗爭精神,我們理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并且不斷傳承,讓魯迅之魂一直存在[3]。
四、結語
魯迅先生作為我國近代文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對于文學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是不容忽視的,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決定著其作品的風格,同時也決定著其作品所傳達的思想高度。因此,以上對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進行了粗淺分析,望魯迅先生的精神能夠代代傳承,持續為社會帶來進步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黃健.論魯迅小說的現代性品格[J].名作欣賞,2007(24):36-40.
[2]孫淑奇,李濤.“狂人”之于拜倫——論魯迅啟蒙敘事中的“憂患”意識[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3):2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