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直接、最親切、最可信賴的教育力量。只有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找到共同對話的基點,形成一股強大的家校“合力”,才能低耗高效,確保孩子更加順利更加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家校合力 基石 檔案
一、建立學生個人小檔案
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我深曉其理:每接手一個新班,都像歡迎新朋友一樣,在入學之初開一個簡短而又熱情洋溢的歡迎會:“小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能成為你們的班主任,我非常感謝大家給老師帶來了活力,幫助老師找回了童年。老師也衷心希望我這位大朋友能和你們這么多小朋友,大手拉小手,一起學習,一起游戲!”接著按照慣例馬不停蹄地印發一份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填寫的“個人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姓名、出生年月、興趣愛好、特長理想、人生格言以及父母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然后這些“個人檔案”便成了我的“貼身武器”,方便隨時查閱。這份癡情使我得到了許多好處,那就是每當我找學生談話時,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有效地拉近了師生間心距,“零距離”和“朋友式”地教育總能使學生觸動心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與家長交流也因事先了解對方家庭情況談起話來少了許多隔閡和拘束,直奔主題,顯得格外投機,當然學校和班級的許許多多工作因有了家長的密切配合和鼎立支持得以更加順利、高效的進行。
二、靈活運用家訪平臺
隨著通訊方式的發展,班主任與家長的電話聯系越來越多。很多時候,只有在學生犯了錯誤或有特殊情況下班主任才去家訪,于是形成了現在的局面:老師不愿家訪——累,學生不愿被訪——怕,而家長則喜憂參半——進退兩難。借助韓似萍老師的話“希望家長和老師一樣教育還是不可能的,老師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既親子教育工作)。而親子之間的關系是非理智的。和家長討論孩子問題時,走到家長的位置,走進家長共同完善家庭教育。”此時我們不把家訪當成一種“告狀”的方式,而是一種“溝通”的途徑,那么其優越性是其它方式所不可比擬的:氛圍和諧,有助于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之間心與心地交流,情與情地交融,彼此心靈得到共鳴,有助于互相了解孩子在家(或在校)的思想動態,便于共商對策,有的放矢地開展幫教和疏導工作,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三、變通家校聯系卡
通常情況,孩子一學期的表現,家長只有待期末學校發個“素質教育考評手冊”方才知曉點滴,而其它時間大多對孩子各方面表現情況知之甚少,又怎能有針對性地配合學校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呢?為此,增設“家校聯系卡”(內容主要包括孩子在校表現,如:課前準備,上課傾聽,思維靈敏、大膽發言、勤奮刻苦、作業及時、書寫美觀、講究衛生,尊師守紀等。在家習慣,如早睡早起、熱愛勞動、積極鍛煉、文明禮貌、認真閱讀、勤思好問、按時認真完成作業等)由老師和父母圍繞孩子在校和在家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每周一班會評選最佳個人和最佳小組,張貼在班級最佳好少年展板上。如果是寒暑假,則由家長全權負責填寫,開學后評選前十名同學張榜表揚,如此一來,就連假期,孩子因有了父母的監督和管理有機地促成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四、多變的家長會
每學期召開1—2次家長會,精心準備,努力營造其樂融融的“班級——家”氛圍,老師和家長暢談孩子,共話教育。每一位家長都敞開心扉,和老師一起推心置腹地交流教育孩子的酸、甜、苦、辣。另外成立專門的家長委員會,并建立通訊聯系,開展一些“教兒育女”的沙龍活動,如“父母給孩子寫信”,“和孩子一起登山去”、“孩子給父母唱歌”,“寫一封感恩信”,給爸爸媽媽“端一杯熱茶”、“洗洗腳”、“梳梳頭”等,有效的融洽了師生、生生、孩子與父母、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五、借助家長開放日
班級還可以經常不定期向家長開放,家長可隨堂聽課,也可以參與班會、主題隊會觀摩活動,正如一位家長在參加了本班組織的班干競職演說后高興地說: “我第一次深切感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要不是在班會上親眼所見,我還會把他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子呢。”另外還可請家長寄語專欄,如新學期開始時,有的家長寄語: “團結就是力量。”還有的寄語:“新學期、新自我、新追求、新目標。”可以說班級工作有了家長的熱情參與,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成就欲望和主動發展意識, “做出一流的成績,讓父母滿意”成為孩子們共同的追求目標。
實踐出真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和孩子們共同快樂地學習生活,奉獻一片愛心,我們更應學會和家長愉快相處,奉上自己的一片真誠,用自己對孩子的“愛”,對家長的“真”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寬闊平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接近,也就是老師與家長之間感情越深厚,關系越密切,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孩子越能如沐春風、如浴甘霖,更加健康、健全地成長。家校合力成就“5+2gt;7”的效果,再也不是神話,一定成為活生生的事實。
參考文獻
[1]張月璐.家校聯動、精準對接、探索合力育人途徑——高水平大學建設背景下家訪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 (08):83.
[2]朱梅芳.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促孩子健康發展[J].華夏教師,2018(18):90-91.
[3]路思遙.家長會對學生家校德育合力的支點作用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3):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