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是有靈性的藝術品,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父母親的教育作用是E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從細節入手,生活及教育,通過父母親真誠用心陪伴,善于發現每一個孕育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配合,只有真正做到家校一條心,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孩子 家庭教育 細節 家校配合 藝術品
每個孩子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壓力很大,我們做父母的壓力也很大,我總覺得孩子是一件藝術品,需要用心雕琢,小心呵護,萬一不小心一個細節沒做好,壞了,成次品了,碎了,永遠回不去了,所以做父母的真不敢掉意輕心。孩子又不等同于普通的藝術品,因為孩子是變化著的,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孩子是有靈性的藝術品,所以孩子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藝術。這項藝術的體現需要家庭教育的責任心,滲透于生活細節的教育耐心和愛心,以及在孩子成長關鍵期的家校配合。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我們教育方法也應該隨之不斷的改變。
首先父母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責任分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7:2:1。曾有人說過:母親的素質決定一個民族的興衰。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給予孩子的是愛和安全感,爸爸給予孩子的是力量。媽媽與爸爸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也是無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全家的教育觀念一定要一致,要相互配合。真誠用心的陪伴孩子成長應該是所有父母的首要社會責任所在。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對自己孩子教育盡心盡責,那么學校老師會幸福許多,社會會更加和諧。千萬不能等孩子出問題了才意識到做父母的責任。
其次,孩子教育應從生活小處著手,抓住每一個教育的細節與契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 “生活及教育。”關注孩子平時生活細節,告訴孩子:“對與錯,為什么這樣是錯的,為什么要那樣做……。”孩子正確三觀的確立順其自然的貫穿在平時生活中。父母在平時孩子的教育中需要有耐心和愛心,并且還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孕育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長會因為自己工作忙,對孩子的成長細節缺少關注。很多家長往往只有等到孩子上學了,才開始關注孩子,并且這時候關注孩子的僅僅是分數和排名等成績。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情和心理需求。但事實上:關注孩子的做人做事比學習更重要;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培養孩子的情商比學習輔導更重要;關注孩子交友更重要。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父母還應該逐漸淡化父母角色去扮演朋友甚至是閨蜜角色。在孩子教育中我很喜歡一種溝通方式——辯論。平時和孩子的交流中常常會為了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兩個人展開激烈的辯論,各自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語氣一般都是平和的……。因為這種交流方式,允許孩子說出真實的內心想法,孩子也會覺得他和父母在思想上是真正平等,而不是被壓制的,這樣孩子會表現的更加真實。在平等的辯論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了解他的人生觀、是非觀與價值觀。我最不喜歡和最不贊同的溝通方式是不平等家長專制式。因為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我們應該了解他,走進他的世界,尊重他,引導他,而不是把我們大人世界強加于他,這樣孩子要么和您對著干,要么表面屈服您,心里卻相反,還可能孩子就變得沒有個性,被您牽著鼻子走。
第三,孩子的教育需要三方合力。在校學習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這個關鍵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及時默契配合,更需要孩子的配合。得到孩子的理解的教育才能成為有效的教育,家校教育才能實現教育的合力。平時家長應該了解和理解學校一些管理理念并給予支持,誠懇的和老師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現和自己對孩子的管理。有些家長為了讓老師對孩子嚴格要求,故意夸大孩子的缺點,有些家長當孩子犯錯誤時為了幫助孩子逃避懲罰而袒護孩子,更有甚者和老師發生口角,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不利于老師后續對孩子的教育。老師平時也要盡力讓家長盡可能多的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減少家長們的焦慮感,可以通過微信家長群隨時給家長傳遞孩子們的表現,盡可能多的傳遞一些正能量的,孩子們積極表現的圖片等。只有家校統一思想,遵循教育規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更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實現教育目的。作為家長千萬不能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情。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應該在家長,因為每個老師面對幾十個不同的孩子,不可能對每一個孩子做得很精細化。但是相比之下,老師是教育專家,家長可以和老師探討或是請教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有獨立的思想,所以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順應孩子成長的規律,尊重孩子,換位思考,我們所有的教育方法和目的只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接納之后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孩子的教育是一件藝術品的雕琢過程,要想創造出一件合格甚至是優秀的工藝品不僅需要父母、老師每天用心精雕細琢(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有愛的真誠陪伴),讓孩子成為真正獨立自主,個性化健康發展,讓孩子成為優秀的有靈性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莫沫.如何培養一個有靈性的孩子[J].人生十六七:家教指南,2013(5):15 -16.
[2]李紅亞.靈性緣自積累:談學生靈氣的培養[J].語文天地,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