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學生學習英語學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語言知識。也就是說,學生的口語水平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建英語語言的環境,從而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關鍵詞:農村 小學英語 口語水平
在農村,英語教學的條件相對較差。學生在思想觀念、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下,英語基礎和能力較為薄弱,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都不敢開口說英語。而且,學生長期處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學生也沒有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這種啞巴英語的教學形式,是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發展的。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為學生創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從而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讓學生能夠勇于說英語。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提高農村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一、營造口語氛圍,激發興趣
要想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就要讓學生處于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口語教學也是同理。要想激發學生說英語的興趣,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口語氛圍,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說英語的氣氛,讓學生敢于張口說英語,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
比如:在《Last weekend》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創建良好的英語氛圍,激發學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筆者讓學生制定了一個每周的周末計劃表,并且,要用英文寫出自己計劃做的事情。同時,筆者規定學生每周一都要問同桌這樣一個問題:What didyou do last weekend?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養成說英語、用英語的習慣。此外,筆者還會將教室內的桌、椅子等實物上貼上對應的英文單詞,要求學生要經常說這些單詞。長此以往,學生的口語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高。
二、創建實踐情境,運用語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讓學生運用英語,教師就要把握好學生這一性格特點,為學生創建符合小學生認知結構的實踐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英語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為學生構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英語情境,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行英語對話。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在《What's the maLter.Mike?》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筆者為學生創建了這樣一個情境:你生病了,你的同桌來到了你家中看你。同時,要求同桌兩個人為一組,進行交流。在這個情境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對話:A: Whac's the matter?B:I feel sick.l have a fever.A:I am sorryto haer thaL.Can I help you?B: No, Lhanks.l'm glad you came to seeme.可見,實踐情境的創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運用英語的機會,還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注重互動教學,提升能力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互動環節的創建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互動活動,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而且,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口語能力就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互動環節的組織,從而給予學生張嘴說英語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習慣于用英語對話,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口語習慣,增強口語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筆者和學生之間開展了以下的對話,師:rlhe schoolis holdinga sports meeL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生:I’m going to playfootball師: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spmls teachers want?生:Let meguess.Must be a basketballgame.師:You're right.You're so smart學生在與筆者的對話中,基本上就能夠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句型和單詞。可見互動教學的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聽力能力,加強學生的英語素養。
總之,口語訓練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口語環境的營造,讓學生身處于英語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形成說英語的好習慣。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建實踐情境,給予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鞏固學生的英語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此外,教師要注重互動教學的組織,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從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參考文獻
[1]肖學敏.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海外英語,2018(16):35-36.
[2]張靈芝.農村英語教育的薄弱環節和改革思路[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