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小學計算教學通常采用題海戰術,只重視計算的結果,忽視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
關鍵詞:計算能力 小學數學 策略計算
一、問題描述:
新課改以來,在計算教學中一些教師卻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嗎”“你喜歡怎么算就怎么算”。由于缺少必要的課堂練習時間,結果導致計算錯誤率偏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大打折扣。
二、現象調查:
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計算的重要性,我在學生中開展一項調查:讓學生搜集計算中經常要犯的錯誤,一周后上交錯題記錄,包括出錯原因,看誰找的多,找的細,找的準。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同時也就把問題暴露了出來:
一是題目看錯抄錯,書寫不規范。如0和6,5和6,l和7等寫得模棱兩可;二是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三是計算時看錯運算符號,減號看成加號,乘號當成除號等,忘記對齊小數點,點上小數點,豎式答案與橫式答案不統一,驗算流于形式;四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邊吃邊做,邊玩邊做,邊說邊做等?!?/p>
三、思考分析:
學生原因:
一是不良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從小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散漫,上學后遷移到學習中,便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計算時心不在焉,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不是加法忘了進位,就是減法忘了退位;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等。二是計算法則或運算順序掌握不熟練。有的學生輕視計算題的學習,往往只重計算方法,而輕計算練習。比如:在加減運算中常常忘記借去的數或進上來的數;在商末位有零的除法中常常忘了補零占位;在小數乘法中常常忘記點上積的小數點;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必須同時注意運算法則,中間結果,運算方法、進位、退位的處理等。三是思維定勢的影響。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用習慣的方法去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題目,從而出現錯誤。如:12.5 - 7.25 - 1.75= 12.5 -(7.25+1.75)=12.5 - 10= 2.5,7.68-2.75+1.25=7.68-4=2.68,錯誤原因是學生容易受到比較熟悉部分的刺激造成干擾,思維定勢而導致錯誤。
教師原因:
誤區一:以情境創設替代復習鋪墊?,F在的計算教學似乎走入另一種極端,鋪天蓋地的情境創設取代了以往的復習鋪墊,如果教師在計算教學中采用了復習鋪墊就是“老土”的表現,就可能被指責給了學生過多的鋪墊,扼殺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誤區二:算法多樣化變成“形式化”。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改革的創新之舉,可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光環下,有的教師對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并不管思維水平是否有提升。在計算時,只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有的學生甚至于沒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
誤區三:口算就是簡單的筆算。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種“口算筆算化”的現象。《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心算是“用你的腦子去算”,而不是“在你的腦子里算”。實際上,口算也稱心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而依靠記憶與思維直接算出結果的計算方式。它不僅是筆算的基礎,而且也是發展數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策略方法:
(1)激發興趣,提高計算欲望
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習的基礎。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讓學生自己說“我能行”。我們可以介紹數學家的經典故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開展計算比賽活動等形式,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采用“開火車”等形式,借助多媒體、卡片、小黑板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視算、聽算、搶答等方式訓練,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討厭計算轉變為喜愛計算,讓他們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情感體驗。
(2)訓練口算,提高計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在口算訓練中,我們要注重口算訓練的多樣性。視算:出示口算卡片,讓全班同學逐一記錄口算結果,再抽學生報結果,集體訂正。昕算:在學生對口算達到懂理、會算的前提下,可以讓學生憑耳朵接受信息,在腦中反映題目與計算過程,并記錄結果。賽算:小學生好勝心強,愛表揚,組織口算比賽,可激發學生的口算熱情,不斷推高口算能力。測算:每隔一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計時口算反饋,以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正確率作出相應評價,及時查漏補缺。
(3)理清算理,揭示運算規律
在計算教學時最忌諱重結果輕思維、重法則輕算理的做法,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如教學24x13,老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兩點:一是可以先求出3個24是多少,再求10個24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二是計算過程中要注意數的位置,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得數末位就要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得數末位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
(4)日常人手,培養計算習慣
一是讓學生養成規范書寫、認真校對的習慣。要求學生工整書寫,規范書寫,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都進行認真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二是讓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字和運算符號,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三是讓學生養成估算驗算的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5)錯題收集,重視錯因分析
一是教師寫評語指錯。老師在學生出錯處加上評語,指出錯因,學生在知錯的基礎上,把錯題重做一遍,這樣既改正了錯誤,又加深了對正確知識的鞏固。二是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進行集中評講;對基礎較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在課后進行個別輔導。三是學生錯題本糾錯。每位學生都要準備一本錯題本,把每天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記在本子上,并寫出錯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做到經常翻閱。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想讓學生把計算題做得又快又準,堅持計算能力培養是基礎,自覺進行計算訓練是關鍵。只有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成效。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