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助案例教學使枯燥、難懂的法律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從而縮短學生與法律的距離,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同時也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案例教學 法律課堂 案例選擇 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旨在增強初中生的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使初中生養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然而,對初中生進行法律知識傳授難度較高。法律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因初中生思維認知的特殊性和法律條文的抽象性、枯燥性,很難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與反思中,筆者發現案例教學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法律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所謂案例教學是指通過具體的法律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探討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睛境中掌握有關法律的理論知識。同時,學生通過對各種法律問題的分析與討論,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恰當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的成功所在,也是能否達到一定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選擇案例。
一、案例的選擇要真實、準確
真實案例是法律課堂教學的鮮活資源。它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只有真實、準確的案例,學生才會信服,才能理解其蘊含的法律道理,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
在講解“依法履行義務”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就以“共享單車”為案例的,“共享單車”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上學或放學我們都會用上。所以當“從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能否窺視其背后的原因?”這一問題被拋出后,學生們能很快聯系到課本上關于履行義務的知識點,認識到每個公民都必須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真實、有效、準確的教學案例使教學過程更輕松、更有效,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效果更突出。
二、案例的選擇要緊扣教材,貼近學生生活
案例是為教材知識服務的,案例的選擇必須體現教材內容,這樣才不會“文不對題”。教學的對象是初中生,案例要為初中生服務,案例的選擇應考慮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實際。
以“依法履行義務”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共享單車”導入,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成權利組和義務組進行小組討論。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性高漲。“共享單車”存在于我們身邊,學生們是使用者也是觀察者,對“共享單車”非常熟悉。學生們通過討論,對使用者和公司雙方的權利、義務分析的很全面、很透徹,并通過分析“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理解權利、義務之間相統一的關系。看似高大、嚴謹的法律,以學生生活中的話題去引導、思辨,讓學生懂得法律就在身邊,能更加的理解法律、認同法律,從而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
三、案例的選擇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體現社會正能量
法律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幫助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所以案例的選擇應突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依法履行義務”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公民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不安全、亂停亂放、據為己有等,認識到這既是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也是公民缺乏社會公德的表現。
在講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關于“拾金不昧”的探究活動,并根據課本提供的案例讓學生討論“拾金不昧”是否需要索要報酬?學生們暢所欲言,根據《物權法》指出拾得遺失物應歸還權利人是公民的法定義務,同時又認識到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活動的設計既拓展了法律知識,又融入了道德教育。這兩個活動的設計,既讓學生掌握了法律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很好地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四、案例的選擇應突出情境性和趣味性
文字案例雖方便實用,但有時很難激發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而視頻案例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更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但老師要記住引用視頻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法律相關知識,在解讀、分析視頻時應謹慎,不宜展開過多,應體現法律文本的價值。
視頻案例容易吸引學生眼球,但有時學生會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而忽略了現象背后的本質。因此老師要結合案例設計相關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解讀和挖掘。當然,問題的設置應考慮學生已有法律知識和實際認知水平,在分析、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在碰撞中結出思維的火花。
以“公民權利的保障書”為例,在講授“國家權力屬于人民”時,筆者播放了習近平主席憲法宣誓儀式視頻,學生認真觀看,并從宣誓過程及內容中感受憲法和人民的地位。播放結束,學生相互交流并思考“忠于憲法、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之間的內在聯系”。視頻的播放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將憲法、國家、人民等幾個重要概念密切聯系在一起,懂得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憲法的基本原則。
五、案例的選擇應具有難度適宜性和探討性
案例的選擇應把握一定的度,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太過簡單,不能啟發學生思考,不利于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不利于核心素養的養成;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理解的范圍,會讓學生喪失探討的熱情,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課堂教學的完成。所以,難度適宜的具有探計性的案例,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良好完成。
在“依法履行義務”的課堂教學中,筆者以“共享單車”這一案例為引導,開展了兩個探究活動,活動1:創設了三個具有沖突性和矛盾性的話題讓學生交流、討論,啟發學生認識到未成年人同樣要履行義務。活動2:“責任擔當履行義務我踐行”由理論知識落實到行動。這些問題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靈活性,問題的答案也是多元的、發散的,不能直接從課本上找到,需要通過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才能得到。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利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唐盛昌著:中學教育的求索與超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葉瀾主編:教育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胡錦光,韓大元著:中國憲法[M].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