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驗并重的基礎自然學科,理論知識和實驗能力都是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但目前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都存在一些問題,影響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因此,改進高中化學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模式,是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實驗教學 教學實踐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在教育功能方面地位相當,課堂教學的理論學習所得的化學原理是化學實驗的指導原則,實驗教學的實驗操作是驗證化學原理,鞏固理論知識的過程,二者互相促進,共同達成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但目前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方法單一,以講授法為主,使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實驗教學只重視實驗操作過程,而忽視情感教育,無法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因此,總結高中化學教學實踐經驗,改進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對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有重意義。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
(1)生活化教學
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隨著化工技術的發展,化學知識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化學物質隨處可見,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如在《金屬及其化合物》一章的教學中,以生活中鐵鍋、鐵門或其他鐵質材料生銹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引導學生思考鐵生銹的表現和條件,師生共同討論金屬的化學性質,最后再回歸到如何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預防生活中的金屬制品生銹。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和討論的內容都與其生活密切相關,使學生感到高中化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學習熱情高漲。
(2)多媒體教學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許多化學物質的特殊化學性質需要通過演示實驗來說明,以加深學生對化學物質的化學性質的理解,但有些化學反應的反應速度慢或反應產物外觀與反應物相似,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和工具去觀察化學反應現象,只能間接推斷,使演示實驗失去了直觀優勢。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錄制或模擬化學實驗,則可變相控制化學反應速度并改變反應物和反應產物的外觀,使化學反應現象清晰可辨,增強實驗的演示效果。如在《非金屬及其化合物》一章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氨氣溶于水的演示實驗過程制作成視頻,并將無色無形的氨氣處理成有色有形狀態,用視頻播放代替實驗演示,加快播放速度,即可在短時間內觀察完氨氣溶于水的過程,并通過觀察特殊處理的氨氣的變化驗證其可溶于水的化學性質。
(3)化學史教學
化學科學是對化學物質的化學性質的客觀描述和實驗驗證,知識點多獨立存在,相互之間缺乏聯系性,故大部分化學知識都需要學生機械記憶。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開始由宏觀向微觀過渡,知識點越來越抽象,學生記憶困難。化學史是化學知識的客觀背景,相對于抽象、枯燥的化學知識本身,其更加形象、有趣,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故引用化學史料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如在《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一章的教學中,通過詳細闡述元素周期表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元素周期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介紹個別元素的名稱由來和發現這些元素的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加深學生對這些元素的印象,避免機械記憶化學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
(l)情·知教學
“情·知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和信心。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充分發掘化學知識與情感的聯系,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如將“Cl-、S042-的檢驗”由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把無色的NaC03溶液換成藍色的CuS04溶液以方便觀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認識容量瓶的作用,組織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并對比實驗結果,討論最佳實驗方案和其他方案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完成處于主動地位,擺脫了教材的束縛,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且親自動手實踐自己的想法,使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進而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綠色化學理念滲透教學
化學工業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化學反應產物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尤其是近年來,化學污染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在高中化學實驗中落實綠色化學理念,不僅能夠減少化學實驗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獲得環保和教育雙重效益。如在“白磷自燃”這一實驗中,若使用白磷進行實驗則會產生污染氣體,故用Mg2Si來代替白磷,展示Mg2Si在水面上的自燃現象,并向學生解釋這樣做只水解產生SiH4,不會污染環境,使學生在觀察到自燃現象的同時,增強其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通過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加強教學實踐的生活化,靈活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引用化學史料;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以知載情,滲透綠色化學理念,能夠有效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葉桂英.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思考[J].考試周刊,2018( 45):15 6+180.
[2]葛丹丹.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7(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