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要求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培養。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班主任規范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班主任要能夠順應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從教育理念、教育環境、教育內容等方面做起,結合學生及班級的實際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推進班主任德育/作的開展,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德育 班主任 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理念的推進,在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中,班主任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及學習方法的掌握,又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與秩序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獲得相對全面的發展。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在關注班級秩序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正視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將德育工作進行拆解,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促進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筆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初中課堂上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轉變德育教育理念,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初中階段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依然延續了傳統的說教方式,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理念相對滯后,不能滿足核心素養下有關德育工作的要求,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也僅僅提升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依舊在原地踏步,單個能力的提升不足以支撐學生整體德育水平的提升。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在倡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環境中,班主任要能夠結合當前的教育教學形勢,積極主動地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地培訓和練習,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為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營造良好的氛圍。
例如,針對班級內比較調皮的學生,班主任要有正確的處理態度和處理方法。因為學生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傷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們作為教師在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什么樣的方式最好?千萬不能沖動地去判斷、處理。如果學生和你產生了對立情緒,那么我們的班級管理就更難進行了。
二、改善德育教育環境,調整德育的教育目標
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自身德育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對德育環境的改善,切實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為德育工作的開展營造人性化的教學環境。班主任要將自己放到與學生一樣的高度,與學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亦師亦友的環境中,使學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溫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學生肯定有很多成長的煩惱,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傾訴煩惱,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協助學生找到解決辦法和途徑。結合不同學生的現實狀況,設置不同的德育目標,切不可好大喜功,設立不切實際的教育目標,在完成日常德育目標的情況下,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具備較高道德標準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例如,班主任要能夠及時發掘班級內發生的有助于開展德育工作的事例。如某一天放學后,教室的門已經鎖上了,一位同學發現教室的燈還亮著,于是找來學校的值班人員,將門打開后,把燈關掉了。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它對班主任組織開展德育工作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班主任要對類似的事件進行鼓勵,以實際行動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創建良好的環境。
三、更新德育教育內容,設置德育的考核目標
初中階段德育工作的開展,既要立足課堂,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又要能夠在完成日常德育工作的同時,對其中的重要品德或品質進行重點培養。結合重大節日或紀念日,綜合學生某些方面的缺失,對學生開展專項德育工作,使針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以日常考試為模板,設置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使相對抽象的德育教育能夠實現量化,也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進步,切實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結合重大節日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如在國慶節的時候,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專題活動,引導學生搜集近代中國的資料,對比新中國成立前后老百姓不同的生存狀態,以鮮活具體的實例佐證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在春節的時候,通過播放幻燈片的形式,營造春節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愛家”的品質,圍繞“愛國”“愛家”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
綜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首先需要班主任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綜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營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圍。班主任在提升自身德育水平的同時,要加強對德育工作環境的創建,綜合不同學生的現實狀況,設置合理的德育目標。在完成日常德育工作的同時,緊跟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全面掌握學生的優勢和不足,開展專項德育工作,進而全面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玉生,劉曉飛,李玉明.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2015,33 (5):90-99.
[2]廖曉宇,張梅梅.淺談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2014,99(45):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