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過程。文章本著“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嘗試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使其形成理性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為中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樂于思考
當新課程牽著我們越走越快的時候,我們需要減速緩行,把數學教學研究的重心落到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上,引領學生進入思維的世界,讓學生體驗并享受思考帶來的快樂。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引思、導思、激思三個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樂于思考。
一、引思:從先教到先學,把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1.先練后講,以練導思
例如,在教學“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除法”時,筆者針對學生已經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和表內除法這一認知起點,設計了“創設情境一學生嘗試計算一互動交流一歸納提升一鞏固練習”五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嘗試計算時,采用學程導航的方式,筆者設計了一份導學單,引導學生邊思邊做。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目標驅動下的自主學習效果遠遠要比被動接受的效果好。
2.先看后講,以問導思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時,筆者在課前出示了一份導學單,要求學生邊看書、邊思考:(1)什么叫做梯形?(2)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叫做什么?(3)什么叫做等腰梯形?(4)如何給梯形作高?(5)同一個梯形中所有的高都相等嗎?在此過程中,筆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引導學生以書為師,邊看邊思。學生自學后,讓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梯形的認識。
二、導思:從會做到會說,把思考的過程顯現出來
第一層次:如果你想好了,你能說清楚嗎?
教師要調控好課堂的節奏,在反饋時不僅要關注解題的結果,更要關注解題的過程。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說一說。
師: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結合你的算式說一遍給大家聽,好嗎?
第二層次:如果你聽懂了,你能講清楚嗎?
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聽教師講,還要學會聽同學講,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轉述別人的想法。
師:我的意思講明白了嗎?你能說一遍給大家聽聽嗎?這名學生的想法你們聽懂了嗎?你能嘗試著再說一遍嗎?
第三層次:如果你發現了,你能歸納出來嗎?
研究證明,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全過程,要經過發散思維到收斂思維,再到發散思維,即“發散一收斂一再發散一再收斂”的過程。為此,當前在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歸納、概括的時間,讓學生真正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回顧與反思。
例如,如右圖,在教學“周長復習”時,學生在解決組合圖形的周長時出現了多種方法。
生1:3+4+3+5+5=20(分米)。
生2:(3+5)x2+4=20(分米)。
生3:(3+4+5)x2-4=20(分米)。
生4:(3+4)x2+5+5-4=20(分米)
……
教師面對學生反饋中出現的多種方法,一方面,從發散的角度,引導學生把相異構想充分展示出來;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聯想角度思考這幾種方法有沒有相同點。從發散思維到收斂思維,學生對周長的意義及周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當課堂把更多思考的時間、說的時間留給學生時,教師已經把一半的講臺還給了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候也充當了一位指導者,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更收獲了一種智慧。
三、激思:從會聽到會問,讓積極思考變成一種習慣
1.自問自答式
為避免知識僵化,筆者認為有必要讓學生在大腦中儲存知識時,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觸發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知識。
例如,一次練習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從880中連續減去4,要使結果是0,需要減
次?!边@一題的出錯率比較高,筆者在講評中并沒有就題論題,而是先出示了一組類似的練習:(1)從8中連續減去4,要使結果是0,需要減
次;(2)從12中連續減去2,要使結果是0,需要減
次。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從880中連續減去4,要使結果是0,需要減幾次?”這個問題實質是在求什么?即880里面有幾個47
2.同中求異式
為防止思維定勢,筆者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想一想有沒有更簡約、更巧妙的解題方法。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筆者引導學生自主嘗試算一算平年有多少天?學生在反饋中得到的結果都是365天,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你們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方法1:31+ 28+ 31+ 30+…+31= 365。
方法2:31×7+30×4+28= 365。
方法3:30×12+7-2=365。
3.刨根問底式
不懂就問是一種學習品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在學習中多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多問一問:老師,這個地方我還不太理解,您能再解釋一下嗎?
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要想讓學生學得好、悟得深,就要把控好課堂的教學節奏,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入思維的世界,享受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郭道勝,讓學生進入思考的世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