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文章基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提出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旨在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多元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對于處在啟蒙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數學學習,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參考數學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引人多元化的教學方案,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技巧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看、想、說、做等,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加強多樣化問題方式的設計與訓練
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強化多樣化問題方式的設計與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單向思維的轉變,使得學生采用立體思維進行思考,實現思維能力的發散。
1.互逆式問題設計,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
反向思維不僅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維方式,同時也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為了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互逆式的問題設計,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反向思維。例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系統觀察小數點位置移動所導致的小數的大小改變,并針對此種改變進行對比,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即小數點向右邊移動一位、兩位,相應的數字就會擴大10倍、100倍。以此類推,小數點反向移動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學生逆向思考以后,很快就能夠得出答案。通過互逆式問題設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順向、反向思維的良好狀態,反向思維能力自然能夠得以有效發展。
2.相近式問題設計,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能力
要想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體系進行聯系,教師還應當培養學生的類比思維,讓學生在類比的過程中聯系知識、鞏固知識。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然后針對這些內容進行歸類處理。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加、減法計算都必須計數單位(或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的概念。在新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以下幾個相近的問題,引導學生類比思考:(1)對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以直接進行加、減嗎?(2)完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首先需要做什么?(3)如何將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通過上述三個相近問題的巧妙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進行類比思維,在獲取新知識體系的同時,針對知識體系進行有效的聯系。
二、加強學生操作活動的訓練與指導
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樣離不開實踐。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必須要綜合參考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征、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在實踐過程中去領悟數學知識、提升思維能力。
1.通過學生操作,激發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驅動力,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相關的動手操作活動,這樣既能喚醒學生潛在的動力,又能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先讓學生拿出10根小棒,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擺一擺、分一分。教師先提出學生每2根擺一堆,可以擺幾堆?然后再讓學生每5根擺一堆,可以擺幾堆?在此基礎上,教師又提出問題:每3根擺一堆,可以擺幾堆?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擺好后,手中還剩下1根,不知道應該怎么辦,就把剩下的1根舉了起來。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地告訴學生:10根小棒,每3根一堆,可以擺3堆還剩1根,為什么會剩下1根呢?這樣的導人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還為學習新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
2.引導學生操作,化新為舊
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實質上就是數學知識順應、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通過科學的智力活動與學習方法去探索知識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充分利用各個知識對應的連接點、生長點,引導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著手,基于自身的實踐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因為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圓柱體積的計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基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來進行圓錐體積公式的推理。在推理之前,教師可以分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讓學生進行觀察,猜想一下兩者之間存在何種聯系,可以通過怎樣的措施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有的學生認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一半;有的學生認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基于教師的引導,部分學生開始采用注沙的方式進行驗證,有的學生則采用注水的方式來驗證……綜觀上述過程,通過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證明,學生能夠跟隨自身既定的思路去推理、驗證,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知識體系,實現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漫長、復雜的工程,在較短時間內是難以獲得理想效果的。對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必須要意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綜合參考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能力,靈活、科學、自覺地運用數學方法去引導學生,使得學生能夠變換角度去思考,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久而久之,學生才能夠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將思維能力作為一種習慣去堅持,在長時間的堅持中實現不斷的發展,真正為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立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黑龍江科學,2017 (23).
[2]稅忠,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