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直觀感知、創設情境、引入實例等,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在“想”字上下功夫,有效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過程;教學結構;直觀感知;創設情境;引入實例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是以學生的學為目的和歸宿的過程。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在“想”字上下功夫,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直觀感知啟發“想”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最容易被感知,因此對于教學過程中的許多抽象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具體形象幫助學生理解,帶領學生在直觀感知中“想”。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戲,由直觀感知引入新課。先讓3名學生帶上小兔子的頭飾扮演小兔子。3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長著2只長長的耳朵,共有多少只耳朵?學生憑借直覺,列出加法算式:2+2+2=6(只)。接著,教師介紹了簡便的方法:2x3=6(只),再教學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計算,讓學生初步認識乘法。
幾何形體的概念教學,可以在演示直觀教具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啟發他們“想”。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1)將兩只同樣的玻璃杯盛滿水,分別放在兩只盤中;(2)把兩只大小不一的小球分別放入這兩只盤中;(3)觀察哪杯流出的水多?為什么?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使學生的主體作用便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情境引導“想”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的產生需要合理的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想”。
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首先安排一組練習: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1)7.2÷6:
(2)12.6÷3:
(3)3.9÷l3:
(4)1÷3:
(5)14÷11;
(6)40÷33。
學生在練習中突然遇到了無法除盡的情況,并且當余數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此時,教師板書商:1÷3=0.333……,14÷11=1.2727……,40÷33=1.2121…….組織學生觀察得數并思考:(1)它們是有限小數還是無限小數?(2)這些數有什么共同點?通過學生議論、教師講解,學生很快認識了循環小數。
三、引入實例激發“想”
教師應該注意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并把此類數學實例引入到教學中,既生動、形象,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網的認識”的教學片斷。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形的?
生1:硬幣、杯口和自行車的轱轆是網形的。
師:車轱轆為什么要做成網形的?
生1:因為沒有棱角才能轉動。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這個圓也沒有棱角,是不是圓形的?
學生凝神思考……
教師把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提出了一連串極富思考價值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活躍且深入。
四、說出想法促進“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想”,把“想”向縱深推進,同時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指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不但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思路,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準確地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認識及其計算”時,出示下面一道習題。
如右圖,學校沿北墻用鐵絲網圍建了一個養雞場,長12米,寬5米,圍這個養雞場需要用多少米的鐵絲網?
結果出現了兩種解答方法:(1) 12x2+5 x2=34(米);(2) 5x2+12=22(米)。
師:這兩個答案,哪個是正確的?我們先讓這兩名學生分別說說在解題中是怎樣想的。
生1:此題要求鐵絲網的長度,其實就是求這個長12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周長,因此按照周長的計算公式,得12×2+5×2=34(米)。
生2: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并不能代表所需鐵絲網的長,因為其中一個長不是鐵絲網,而是學校的北墻,所以應該是5 x2+12= 22(米)。
對于這兩種解答方法,教師并沒有急于評判,而是讓學生說說白己的解題思路,結果自然明朗。
學生的學習是“想中學”“學中想”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想”,促進學生“想”,讓學生在“想”字上好好下一番功夫。
參考文獻:
[1]余仙.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在“疑”字上下功夫[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