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文章基于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下的“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教學做出了有效的嘗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SMART電子白板;智慧課堂;創(chuàng)新應用
基于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利用課堂時間,由單向灌輸轉變?yōu)殡p向的對話和互動。師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形成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從而將學習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此應用基礎上,找準文本中適合進行語言訓練的支點至關重要。
一、挖掘題眼訓練點,一字之妙引文本
在揭示“李時珍夜宿古寺”課題之前,筆者使用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下的屏幕捕捉功能,導出“藥物形態(tài)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筆者應用圖片縮小、放大功能,導出編寫者李時珍,進而揭示文本標題。
電子白板魔術筆聚光燈的功能,可以迅速幫助聚焦題眼“宿”字,體會“宿”字的妙處。通過剖析“宿”與“住”的區(qū)別,讓學生體會到“宿”字更能表現出李時珍師徒倆的奔波之苦,再次借助“宿”字甲骨文鏈接,使學生對“宿”的字型、字義一目了然,形象、直觀的甲骨文讓學生對中國漢字興趣盎然。以一字之妙為契機,打開學生進入文本學習的通道,學習新知可謂是亟不可待。
二、夯實課堂訓練點,點詞成金悟文本
1.感知漢字之形體美
利用SMART電子白板的屏幕遮罩功能,實現生字、詞的教學。教學初始,引導學生交流生字字型、生詞詞義,以學生交流的內容為本,點擊相關生字的鏈接,如“煮”字。有影無形的圖畫、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組成了不同的漢字美,學生在稱奇之際,對“煮”字的字義,尤其是四點底代表“火”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觀察、感知、演變中,學生欣賞到了中國漢字的形體美,直觀上影響到對漢字的根本認識,進而升華到培養(yǎng)中國漢字文化的教育。
2.推敲詞語之真情美
詞語教學不應該是浮光掠影,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才能借助字面理解內心的訴說、情感的表達。筆者借助SMART電子白板的表格放大功能,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隨機出示關鍵詞所在句子,讓學生上臺指詞為句,此時的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建立在學生的情感體驗基礎之上。表格放大功能的運用,讓一頁白板呈現了豐富的字詞、句子和圖片,這是ppt所無法實現的,避免了制作多頁的煩瑣和低效,更摒棄了在多頁之間來回切換的麻煩,真正達到了“一頁抵多頁”的效果,充分體現了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和隨機性。
3.點詞串篇之絕妙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中年級的學生能用比較概括的語言來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訓練難點。電子白板中的時間軸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節(jié)課時,筆者就利用電子白板的頁面記錄功能,用關鍵詞“殘垣斷壁”“饑餐渴飲”“大好月色”來串聯文本,給教學難點設計了坡度。有了整體感知,再以時間軸為輔助手段,尋找文章線索,這樣理清文章脈絡就輕而易舉了。
三、提升人物訓練點,瞻前顧后品文本
在詞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牢記這些詞語,更要讓學生透過詞語的本質來品悟人物的品質。
在教學此節(jié)課時,筆者抓住了“萬民得?!边@個詞眼來輻射全文,適時插入《藥圣·李時珍》故事視頻進行渲染,學生充分感知后再交流感受,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一個詞語品悟人物品質也不失為J田i龍點睛之舉。在交流過程中,不僅學生的生成精彩紛呈,就連筆者即興創(chuàng)編的小詩也淋漓盡致地彰顯了教師角色的課堂生成智慧。
四、整合拓展訓練點,厚積薄發(fā)升文本
筆者認為,只有課內、外相互融合,積極引導學生把課堂學習的語言運用到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此節(jié)課而言,翻板與轉盤的組合運用,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既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讓學生在練習中達到課內、外相互交融,積累了更多的詞匯。
綜觀此節(jié)課教學,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給閱讀教學帶來了諸多創(chuàng)新之處。例如,表格放大功能讓一頁白板呈現了豐富的字詞和句子,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使語文課堂更多的生成;時間軸與頁面記錄的組合運用,大幅度降低了語文教學中理清文章脈絡的難度,直觀地呈現了文章結構;翻板與轉盤的組合運用,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
總之,基于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下的課堂教學很好地體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其豐富的多功能應用靈活地輔助語文閱讀教學,體現了現代化課堂教學的高效和智慧,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猶昌琴.淺談電子白板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