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兒童詩教學,用兒童詩的美來熏陶學生的心靈,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之美,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兒童詩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兒童詩;童趣;童聲;重心
兒童詩是詩歌的一種形式,它以學生為對象,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審美特點。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兒童是詩,詩是兒童。兒童寫下的是詩一樣的美好生活,詩寫下的,是比詩更美好的童年。下面,筆者結合兒童詩“我想”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共享童趣,有情有趣悟詩境
童趣是學生最寶貴的財富。在中、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多種教學形式利用起來,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只有感悟、理解、訓練內容。在此節課教學中,筆者利用對學生心理特點的把握,通過創設各種情境,采用猜謎語、比動作讀詞、板畫、賽讀等多姿多彩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了童趣。
例如,在教學第一小節時,筆者借助課件展示“桃花盛開,鳥語花香”的美麗畫面,再配以布谷鳥的叫聲,讓學生感受桃樹枝在風中輕盈、柔軟、飄逸的特點;第二小節,通過展示“綠柳成蔭”的畫面,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綠色的篷帳”這一比喻。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適時地配以“太陽”“白云”“風箏”“柳絮”“蒲公英”等簡筆畫,組成了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這些情境的創設,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
又如,在學習“悠蕩”“濕軟”等詞語時,通過“誰能舉起小手做一做‘悠蕩’的動作”“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腳丫伸進這樣濕軟的土地,是什么樣的感受呢?”等這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引導學生白讀白悟,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靈性。
二、朗朗童聲,有滋有味品詩韻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詩歌教學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學兒童詩,更應該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理解內容、體味情感、品味語言。在朗讀過程中,部分學生愿意高聲朗讀那些優美的文字,把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通過讀表現出來;有的學生會用詩一樣的語言對詩歌進行再創造;有的學生會默默凝思,在內心深處反復品味……
例如,詩中“小手長成花苞牽著陽光,悠啊悠,悠出聲聲春天的歌”一句,“悠”讓人回味無窮,為了讓學生感受兒童詩的意境,進行無限的遐象,并能通過朗讀讀出兒童詩的意蘊美,筆者進行了如下引導。
師:大家翻一翻手中的工具書,查閱詩句中“悠”字的意思。
生1:我認為詞條上所解釋的“久、遠”就是詩句中“悠”的意思。
師:你們可以聯系上下文,具體講一講嗎?
生2:仿佛是花苞在小手的牽著下逐漸長啊長,就是慢悠悠的意思。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春天的歌聲是如何長jLIJ來的?
生3:沐浴在陽光下,桃樹的花苞在一點點地開放,枝葉也在逐漸長大,長成美麗的春天,而這美麗的春天就好像是一首歌。
生4:當桃樹花苞慢慢綻放在陽光下時,會看到在春風春雨中杏花、梨花、君子蘭、牽牛花這些花在跳舞,同時也會聽到歡快歌唱的小溪、小河、小鳥,當全部聲音匯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首春天的歌。
師:“悠”字表達的含義有如此之多,真是太傳神了。而這也就是兒童詩的語言,不僅有形象,還有聲音,帶著色彩,在朗讀時更是充滿音樂的節奏美。下面,同學們認真朗讀這首詩,將其節奏、韻味、美妙的想象讀出來。
這樣的朗讀訓練把語言文字活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充分體現了朗讀的個性化、多樣性和層次性。
三、放飛童心,繪聲繪色話詩景
怎樣去辨別一首兒童詩是好是差,主要取決于其是否能帶給閱讀的人無盡的想象,作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群體,學生和詩是相通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最感興趣的思維訓練就是想象,挖掘詩中一個好的現象訓練點,收到的效果就是激活他們的思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各種奇思妙想噴薄而出。
例如,在完成對兒童詩內容的學習后,筆者一鼓作氣將拓展想象的問題拋出來:嘗試用課文1~4小節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愿望。同時,播放配樂課件,此時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課堂上再次達到了高潮。
生5:我想把眼睛裝在蒲公英的花瓣上,看小草多柔嫩,瞧小花多漂亮。看啊,看——看這世界多奇妙。
生6:我想變成一雙眼睛,讓盲童感受人間的溫暖,看見世界的光芒。我想變成一副清亮的喉嗓,讓聾啞兒童擁有甜美的聲音,能夠盡情歌唱。
這一教學環節,筆者放飛童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相結合,促使學生在文本、生活記憶畫面中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世界、對生活予以感知、感受,挖掘心靈中的真、善、美。
兒童詩是對人類記憶的表達,只有努力打造童趣盎然、童聲朗朗、童心飛揚的兒童詩課堂,使學生對其精神予以深刻感悟,逐漸掌握其方法,充分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學習智慧,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變成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為他們一起創造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王翠琴.小學低年級兒童詩教學淺談[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