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經驗生活、當下生活、未來生活三個方面來挖掘德育課堂的生長點,旨在利用好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德育課堂成為學生德性生長的一片沃土。
關鍵詞:德育課堂;生長點;經驗生活:當下生活;未來生活
道德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生活。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學生德性的生長,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學生德育課堂的生長點。
一、利用生活經驗,喚醒課堂
生活經驗是道德學習的基礎,是德性生長的源泉和土壤。學生的道德學習必須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按照學生生活的邏輯來建構。
例如,在教學“一人一崗”時,課堂伊始,教師試圖通過談話的方式和學生聊聊平時的崗位工作。
師:我想先問問,我們班有多少名同學是班干部?
生:10名班干部。
師:我們班共有10名班干部,這個比例不算大,大約占了全班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師:班干部平時都做些什么?
生1:我是學習委員,負責班級各項學習方面的事情,收、發各科作業,催交作業,等等。
生2:我是宣傳文員,負責班級黑板報等宣傳T作。
生3:我是紀律委員,負責管好班級同學的紀律。
師:看來同學們要做到的事情還真是不少呢!
通過互動交流,從學生最熟悉的、感興趣的話題開始談起,使他們進入活躍的情感狀態,帶著熱烈的情緒參與道德學習活動,點燃課堂。
二、豐富當下生活,充實課堂
當下生活就是學生在德育課堂上的生活。課堂上,教師呈現出來的不僅是一種生活圖景,而且還應該是富有價值的生活圖景。通過切實的體驗,讓學生親身實踐,讓德育課堂更加充實。
例如,在教學“想想他們的難處”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盲童的艱難生活,讓學生實際體驗了一下。教師讓學生全體起立,帶上眼罩,向前走三步,轉兩圈,拿出水杯,倒上半杯水喝一喝。學生狀況百出,紛紛表達出自己的艱難狀況。
教師順勢引導:碰桌椅、摸不著、抓不準、會燙手,這些都是盲童的難處??!我們閉上眼睛三分鐘,連平時覺得最簡單的走路、喝水都如此困難。此時,想想盲童每時每刻都生活在黑暗中,他們還會有什么難處呢?選擇其中一至兩句,說一說。
(1)走路時,他_____ ;洗漱時,他____。
(2)穿衣時,他_____;吃飯時,他____。
(3)讀書時,他_______;游戲時,他____。
學生思考后交流。
生1:洗漱時他看不見牙刷、牙膏,可能把牙膏擠掉了。
生2:穿衣時他看不清哪里是頭套進去的地方,不知道正、反面,要摸索半天。
生3:吃飯時,筷子無法伸向盤中夾菜,更不要說夾白己喜歡吃的菜了。
生4:讀書時,她看不見字,看不見五彩的圖畫。
師:是啊,眼睛看不見了,舉步難行,無法正常生活、無法正常學習,他們的生活非常艱難。
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走進盲童的生活,模擬角色體驗,引起情感共鳴,體會殘疾人的艱難和不便。這樣一種體驗,豐富了學生的當下生活。
三、指向未來生活,拓寬課堂
德育課堂必將到生活中去,也必定需要回歸生活,指向學生的未來生活。課堂上,有目的的指向,拓寬了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使德育課堂變得更加廣闊;
例如,在教學“伸出你的愛”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外踐行關愛,指引好學生的未來生活,教師是這樣開展教學的。
師:對殘疾人最好的幫助不是直接給予,而是提供便利,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更好的融人社會、感受平等,生活得更有尊嚴。作為小學生,我們又能為殘疾人做些什么呢?老師模擬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學生選擇其中一組題,討論完成。
第一組交流:師:我們應該對王伯伯怎么說?怎么做呢?
生1:王伯伯,我來幫您拎東西吧,您腿腳不好。
師:剛才這句話說得合適嗎?
生1:不合適,有可能會傷了王伯伯的自尊心。
師:那你嘗試改一改。
生1:王伯伯,我和您一起走,東西我來拎吧,我想試試自己的力氣呢!
師:這樣的表達就巧妙多了,如果王伯伯認為自己能行,不需要幫忙呢?你應該怎樣選擇?
生1:那就尊重他的意思吧。
師:注意說話的方式伸出援助之手,尊重需求,顧及感受,平等相待,讓他們感受我們內心的尊重。
第二組交流:生1:兒子,到點了,下車吧。
生2:爸爸,你不能把車停在這兒。
生1:為什么?
生2:這里是盲道,是專門為方便盲人走路而設的,你停在這,盲人看不見,撞上了怎么辦?
生1:我就停一會兒,再說現在也沒有盲人走路。
生2:一會兒也不行。《殘疾人保障法》中明確規定了不能占用殘疾人設施。
生1:那好吧,我挪開車。
師:力所能及地維護相關設施,為殘疾人的生活減少麻煩,讓他們的生活盡可能自由、便捷。
這三個指向學生未來生活典型的問題情境體驗,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思辨、表達、行動,強化了行為,使學生有章可循,從而更好地影響未來生活,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