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目前教師培訓的開展現狀,提出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教師培訓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關鍵詞:教師培訓;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培訓質量
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推進課程改革的前提。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對教師定期進行離崗培訓,但是不少學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學校因為經費緊張,難以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筆者認為,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訓方法就是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這個平臺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其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
一、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1.強化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教師職業認同感的獲得,離不開教師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經歷,并在完善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教師產生的困惑既有來自學科教學的實際問題,又有對學生教育管理的經驗借鑒,而最大的困惑是來自教師對自我的認識。教師如果沒有真正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就無法走入學生的心靈,更無法透徹地參悟學科知識的內涵。教師的自我力量是改變現存職業狀態的核心因素,要通過教師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師對自我的認識實踐。
當教師相互交流自己的經歷時,會真切感受到作為教師的職業神圣感和精神滿足感。教師內心與外在的聯系需要基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幫助,經過心靈的叩問和洗禮,有了重整內心的機會,對白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價值有了深刻的體驗。此種體驗又會通過教師的“形體自我”折射到教育教學中,從而間接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
2.實現教師的自我教育
在開展教師學習共同體培訓時,教師主要圍繞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和主要困惑展開交流,貢獻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不斷與其他教師分享,從而將這一問題實現思考與智慧的重組。此過程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自我認知生成與發展的過程,可以及時強化教師的自我教育意識,提升教師自我教育的能力,以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培訓功能。
教師個體在教師學習共同體中提出自己的教學困惑,是把自己的職業過程、狀態與教師學習共同體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外在表現,有助于教師在交流過程中解開困惑,強化正面、積極的能量,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探索
1.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提供多樣性的建設平臺
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學校的教師,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模式,具有多樣性和創造性,同時借助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使培訓更具活力。
例如,開展課例研討、同課異構活動時,讓教師圍繞著同一主題一起進行觀課、評課和議課活動,相互評議、矯正和補充,促進教學行為的完善與提高。通過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專題研討,教師對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認識由模糊逐漸到清晰、由淺層逐漸到深層。特別是骨干教師,關于多年教育教學探索經歷的開放性講述,會為青年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起到點撥問題、激勵勇氣的作用,使青年教師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很多教師釋放了教學壓力,收獲了同行的有效經驗,使得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同時得到了提升,教師學習共同體使大家得到成就感和歸宿感的雙豐收。
2.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提供創造性的建設平臺
教師學習的需要基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也依賴于有效的研修主題。因此,制定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研修主題是關鍵,使教師的創造性在學習共同體中得到充分發揮。
例如,以某學校教師學習共同體為例,說明教師之間的有效合作與交流會產生個體教師難以實現的效果。研修主題是“培養學生博識”,首先,教師論證了此課程實施的可行性,從課程的優勢、劣勢、關鍵點、突破點和行動策略考慮;其次,教師確立了四大出發點,將學校的培養目標、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優化學校課程這四個方面定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他們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又群策群力開發出新的校本課程。而這一復雜過程能夠有效運轉,正是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有效合作和密切配合,最終完成研修課程的開發任務,實現彼此專業相長。
3.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提供管理機制保證
培訓機構和培訓者要加強對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管理,從制度和監督上保證互助互學培訓目標的達成。例如,倡導由骨干教師牽頭教師團隊的組建,讓教師在此氛圍中感受到團隊研修的巨大能量,并將此種培訓文化發揚光大、繼續傳承。
培訓者應該給予教師學習共同體更多的支持,避免施以生硬的強制力,引導教師打開心扉、坦誠交流,及時幫助、排解因不正當競爭心理帶來的矛盾。當心存顧忌時,教師會人為地戴上面具,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走過場式的交流與學習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沒有發揮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真正功效。因此,要更多的關注和推廣教師積極的內心力量,使其凝結成教師團隊文化,成為教師培訓中有效的途徑與策略,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助互學的資源庫。
參考文獻:
[1]陳曉麗,張慶秀.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有效性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0 (10).
[2]李子建,朱琳.大中小學教師教育專業共同體的建構[J].教師教育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