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房子,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國內一線大城市房租暴漲的話題,讓很多年輕的“租客族”再次焦慮起來。
有統計數據顯示,7月全國城市住宅租金大幅上漲,北京房租同比漲21.89%、上海同比漲16.46%、深圳同比漲29.68%。二線城市成都同比漲30.98%,合肥同比漲24.04%,寧波同比漲19.92%……
一路高歌猛進的房租價格,讓很多年輕人措手不及。面對“房東太太”咄咄逼人的眼神,他們“慌了”,也“怒了”,然而慌過怒過之后,除了隱忍或者逃離,他們并沒有別的選擇。上個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18~35周歲)在租房的年輕人進行調查。調查數據顯示,20.7%的年輕人表示房租占其月收入一半及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不少年輕人拼死奮斗的汗水里,有一半是為房東而流。“躲得過高房價,躲不過高房租”“‘押一付三’就是壓垮年輕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成為很多年輕人最寫實也是最無奈的自嘲。
所謂安居才能樂業,居住權是一個城市最低的底線之一。尤其是對于有著根深蒂固的“家”情結的中國人來說,無論貧富,總歸是要有一個棲身之所——哪怕是極其簡陋的斗室,只能遮風擋雨、只能放得下一張床,也足以安放一個人漂泊的心。正如李健在《異鄉人》里唱的那樣:“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然而,房租的快速上漲,使得一顆顆原本就不安的漂泊之心變得更加狼狽起來。
對于很多正處在事業起步階段的年輕人來說,房價高買不起也就認了,畢竟還能租房住,即便是臨時的安身之所,好歹也算有一絲希望支撐著他們忍耐下去,可一旦連租房也租不起了,連一個臨時的棲身之所都成為奢望的時候,他們又何以延續奮斗的勇氣?
現實是殘酷的,市場不相信眼淚。無奈也好,自嘲也罷,作為租客一族,只要你還要在大城市生存下去,就必須得直面現實。
房租何以暴漲?其中原因恐怕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供求關系的變化也好,資本壟斷也罷;金融杠桿推動也好,政策關注不夠也罷……林林總總紛紛擾擾,遠不是一個普通租房客能夠弄明白的。這些問題可以留給專家學者們去研究,可以留給企業界去討論,也可以留給政府去關注。然而不管其中因素有多少,也不論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其最終的結果都只能是指向一個個普通的房客——當然其中也包括租房經營的中小企業和工商業。
毫無疑問,房租價格的快速而不理性的上漲,傷害的不僅僅是那些事業剛剛起步的年輕人。其傷害的還有城市居民居住權的公平性、城市活力與階層的多樣性以及城市產業競爭力和人才吸引力。事實上,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其所聚集的產業、資本和人才。當房價難降,房租易漲,這個城市又何以聚得起產業、留得住人才?逼走了產業、流失了人才,城市的活力又如何保持?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租不起”遠比“買不起”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