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產業的興起帶來了極高的經濟價值,根據中國產業網統計,韓國的偶像產業產值在2016年就超過了300億元人民幣,而在日本,僅2017年偶像產業中就帶來了187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2.5億元)收入。據艾瑞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總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
毋庸置疑,偶像產業是一塊大蛋糕,“以貌取人”的時代已經到來,顏值經濟成為利益的引爆點。美國經濟學家Hamermesh對2800人進行為期20年的跟蹤記錄結果顯示,長得好看的人比路人長相的人多掙14萬美元。普通人長得好看竟然也能當飯吃,網友不禁大呼,說好的不忘初心呢,為何整個世界都因為“長得漂亮”而變了價值取向?娛樂圈更是把偶像的顏值放在第一位,在韓國,“先動刀,再演戲”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美麗是整出來的,韓國的整容業十分發達,出道的明星偶像個個俊俏,顏值爆表。
顏值經濟為何如此火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從顏值經濟中獲益。互聯網時代,高顏值確實為很多人帶來了高回報,有人獲得名譽,有人獲得經濟收益,漂亮者生存不無道理。
傳統經濟時代,顏值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其價值并未被充分利用;而互聯網時代,人們再也不避諱談及外貌,顏值甚至作為一種“商品”有了衡量的標準。事物價值有了衡量標準也就具備進入市場流通的可能性,由顏值經濟衍生的產業鏈也就此形成。美容醫院、美妝產業、自拍APP、自拍手機、自拍設備市場應運而生且異常繁榮,甚至連辦公桌椅、家居行業在定制過程中也想來沾點顏值的光。
偶像產業的發展更是要依托顏值經濟。2018年是中國的偶像元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異常火爆,從而引發了養成偶像的熱潮。
“大家把手上事情都暫時放一放,集中力量刷票,務必讓××進入9人名單!”在《偶像練習生》最后一期開播之前,一位粉絲就早早在群里動員大家為偶像投票,大家之間相互鼓勵,只為同一個信念——送某某出道。此刻粉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屏幕前的旁觀者,而是節目中偶像的命運決定者,也是節目的“全民制作人”。“送自己喜愛的練習生出道”成為很多年輕粉絲的精神目標,從練習生開始,一步步見證自己偶像的成長。有網友說:看著自己的偶像一步步成長起來,像撫養孩子的感覺一樣,希望他們更好,而他們的星途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中國男團的流量擔當,TFBOYS可謂國內最成功的養成系男團。他們的粉絲囊括了媽媽粉、姐姐粉、女友粉等等,TFBOYS絕對算得上是被粉絲一路寵大的,打榜、刷票更是不在話下。
以前的追星,是仰望。明星高高在上,粉絲們買海報、買CD,收集一切和偶像相關的東西。而互聯網時代,粉絲們擁有造星的權利,他們擁有最大的控制權。粉絲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播、微博等形式和偶像進行互動,偶像與粉絲的關系從單向的追求變為雙向互動,增強了粉絲的參與感。同時粉絲們還會得到偶像的定向反饋,不定期地“翻牌”,與粉絲一對一得交流。逐漸地,粉絲會產生一種歸屬感,從情感上認同。而這種情感的歸屬所產生的購買力是非常驚人的。
小米其實也是養成系產品。曾經因為創始人雷軍的一句“站在風口的豬”,戳中無數青年的淚點,并且在性價比和饑餓營銷的雙重策略下,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及時解決粉絲需求,從而迅速占領了中國市場。 “為發燒而生”的品牌訴求,更是把小米手機賣粉絲的本質泄露無遺。連雷軍自己都說,小米的成功秘訣就是 “粉絲經濟”。如今,小米的產業鏈逐漸擴大,小米在消費者心中變成了一種情懷。
除了養成系偶像和養成系產品,還有養成系愛情。還記得多年前沸沸揚揚的12歲女孩和24歲音樂老師的戀情嗎?這對相差12歲的情侶要結婚了!男方張木易出生于1987年,女方張千巽出生于2000年。在張千巽8歲時,20歲的張木易成為她的音樂老師,據女方回憶,第一次見到這個比自己大十多歲的老師時,自己就一見鐘情了;男方則回憶道,“她像天使一樣,特別乖巧懂事”。張千巽12歲那年,她和張木易正式確認了男女朋友的關系,此時的張木易24歲。經過多年的感情培養,二人最終修成正果,“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不管是產品、感情還是如今火爆的男團女團,養成模式似乎都會產生更穩固的結果。
與中國偶像不同的是,日韓偶像在前期的培養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財富,在長達幾年的時間里,練習生們刻苦的學習唱歌、跳舞等技能,并且開始培養粉絲,粉絲一路見證他們的成長,有朝一日,自己的偶像火了,粉絲們也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種“你的一切和我有關”的心理,從小培養死忠粉甩都甩不掉。愛屋及烏,粉絲是最忠誠的消費者。從購買唱片、海報、熒光棒、演唱會門票到購買明星的周邊產品,從電視節目的高收視到電影票房的經濟保證,粉絲指向性消費隨時創造出極高的經濟效益。而之前中國的明星偶像們,大多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出道宣傳包裝等費用上,粉絲還沒有穩定,實力不足、定位不準等問題導致他們“出道即巔峰”,演藝事業逐漸走下坡路。
中國偶像產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多樣性發展,直播、抖音、微博……成為網紅的可選擇性太多,碎片化時代,粉絲即財富。戰爭年代的實力看兵力強弱,互聯網時代看粉絲多少。在這個流量為王、內容為王的時代,擁有地位不一定會有流量,但有自己的粉絲就一定會帶來流量。粉絲意味著力量。哪怕你只是一個草根,但只要你擁有了巨量粉絲,你就有強大的影響力。
粉絲是特殊的用戶,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購買行為,而他們的取消關注則意味著需求的轉移。只有經營、管理到位,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反之,用戶滑動一下手指,就能拒你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