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可以開發語言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對幼兒的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幼兒園階段,閱讀不是為了讓他們認識更多的字,而是在利用他們愛表達、愛新奇事物的天性,為他們選擇一些更合適的圖書,讓他們學會閱讀方法,培養好的閱讀習慣,保持閱讀興趣。
關鍵詞:幼兒 "閱讀興趣 "培養策略
幼兒園階段正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幼兒園當中設置適宜閱讀的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產生閱讀興趣。因此,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需要從幼兒園環境建設出發,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培養:創設好的閱讀環境,設立圖書角,讓幼兒能隨意翻閱圖書,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讓學生掌握好的閱讀方法;加強家校聯系,提高親子閱讀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建立班級圖書角,培養閱讀習慣
英國青少年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說“閱讀總是需要場所的。”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給予幼兒好的閱讀體驗。創設一個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將提高幼兒重復閱讀的行為。在幼兒園當中的閱讀環境是圖書角,圖書角的主要組成是一個高矮與幼兒身高相符的書架,和按類別擺放整齊的圖書等。圖書角有沒有書桌都沒有關系,鋪一層柔和的地墊準備幾個抱枕也可以代替書桌,但是閱覽區一定要有充足的光線,不受打擾的空間,這是任何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會在意的方面。所以這個圖書角建在靠近窗戶或燈光明確的區域,而且要與班級活動區分開,讓幼兒走進個圖書角就能立即靜下來心來,拿起一本書的時候就習慣性地閉上嘴巴,沉浸在圖書的海洋當中。
另外,圖書角的圖書要有足夠多的種類、標識明確。有的幼兒愛看動物類的圖書,有的幼兒喜歡看有著精美圖片的圖書,有的幼兒愛看關于車輛、交通工具的圖書等,圖書角的圖書種類足夠多才能吸引到幼兒主動翻閱。而且圖書擺放要整齊,這樣整齊的環境會引導幼兒歸還時也主動擺放好。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拿取圖書,閱覽完畢之后再自己動手放回,這樣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取書、按序翻閱、輕聲討論、愛護圖書的閱讀習慣。圖書角的圖書要定期更換新的圖書,也倡導幼兒主動分享自己的圖書。
二、集體閱讀,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是有方法的,小孩子的想象力豐富,這個想象力是創新、創造力的源泉,閱讀可以為幼兒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帶他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幼兒的識字量不高,這對于閱讀而言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幼兒不會過早地囿于具體的文字當中,當他們看到幼兒繪本中的一個圖畫時,也可以從中讀到豐富的內容比如,有的幼兒看到一頁給小朋友過生日的圖片時,它會說,“哈哈,有這么多小朋友來給小龍過生日呀,看小馬拿著一捆來了,小兔子帶著一根胡蘿卜就來了.....”,弊端是他們的閱讀可能需要他人的幫助,教師要利用集體閱讀時間指導閱讀方法。
集體閱讀可以采用兩種方式進行,教師利用多媒體將閱讀的頁面放在大屏幕上,全體小朋友一起讀書,教師要引導小朋友從主要人物、故事背景,以及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對話等角度來了解這本書講了什么,而且小朋友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將注意力放在圖書上,甚至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自己的觀察。第二種方式是耳讀,就是不放圖片,教師拿著書本繪聲繪色的朗讀文章,并在必要的地方做出一些夸張的動作、表情、變換聲調呀,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傳遞的感情。當聽完故事之后,要讓小朋友說一說自己的理解,以幫助他們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這種耳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兒的想象力。
三、親子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家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幼兒園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聯合家長共同打造家園共育、親子閱讀的環境,相信每個家長都會為孩子買一些圖書,只是有些圖書買來并不適合幼兒閱讀,或者是買來圖書之后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閱讀。這時幼兒園教師可以給家長在圖書選擇及閱讀方法上提供指導和支持。如鼓勵家長在家中選擇一個光線好、安靜又不易被打擾的空間為孩子布置閱讀角,逐步地建立親子閱讀的習慣,在這個閱讀角中,家長和幼兒都放下手中的電視遙控器和手機、電腦,各自選擇一本自己愛看的書,一起閱讀,還可以分享閱讀心得。在選擇兒童圖書方面,幼兒園可以采用推薦的方式,如允許幼兒將幼兒園中的圖書借回家,但要按時歸還,在這一借一還的過程中,小朋友在這其中充當著聯絡員的角色,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可以為幼兒樹立一個規則意識,正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制作推薦書目,發放給家長,方便家長自己購買。
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提高幼兒閱讀能力的基礎,閱讀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刺激他們的想象力,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在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方面,幼兒園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養成主動閱讀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王娟.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摭探[J].成才之路,2018(30):92.
[2]邵潔琪.大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與提升的策略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05):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