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沂蒙精神源自革命老區山東,是戰亂時分軍民互助及互相扶持,自生死與共的革命經歷及情感交織中所衍生出的重要革命精神。音樂教師可因地制宜將之與藝術專業相結合,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下面,筆者將從“沂蒙精神對大學藝術專業學生的重要意義及傳承內涵”“聆聽音樂,了解歷史,自《沂蒙山小調》中傳唱沂蒙文化和精神”“美酒與音樂相融,辛辣與革命交織,創新沂蒙精神傳承方式”三方面入手,針對“沂蒙精神在藝術專業大學生中的傳承與發展”的話題展開淺顯探究。
關鍵詞:沂蒙精神 "藝術專業 "大學生 "傳承發展
沂蒙精神源自沂蒙,長于齊魯,影響遍布全國,其歷史地位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重要,是山東子民及全國人民應當傳承和發揚的革命精神品質。接下來,筆者將結合《沂蒙山小調》的樂曲特征、沂蒙精神的內涵、藝術專業大學生音樂教學現狀和特征,對如何促進沂蒙精神在藝術專業大學生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淺顯探索,望筆者的拙見能引起眾讀者的深思和共鳴。
一、沂蒙精神對大學藝術專業學生的重要意義及傳承內涵
沂蒙精神自1989年被初次提及以來,經過了數十年的歲月洗禮,其精神內涵逐漸變得豐富且更為契合沂蒙、山東、全國的發展實情及需求。作為新時代山東精神的核心內容,沂蒙精神展現了沂蒙乃至山東人民所具備的“愛黨愛軍、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奮進”等精神品質,若詳細解讀,可探知其中所蘊含的時代性、先進性、人民性、文化傳承性等特征。對于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藝術專業學生來說,重拾沂蒙精神、重溫紅色革命歷程,是幫助他們認清歷史現實、做出自我調整的重要契機,亦是提升其個人崇高精神的重要手段。對于大學藝術專業學生來說,其思想獨立性、社會認知性、學術研討能力相較于初高中時代均有了顯著提升,且較之普通的文化專業大學生,藝術專業學生則有更多接觸紅色文化、紅色歌曲的機會。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將音樂藝術與沂蒙精神、紅色文化歷史相結合起來,以豐富課堂形式和教學內涵。例如,音樂教師可以配合其他專業的教師共同組織一堂名為“回顧革命歷程事跡,令沂蒙精神馨香傳”的主題班會。教師在班會上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革命時期發生在沂蒙的英雄事跡。教師應當令那段關輝歲月重現人間,以沂蒙事跡和精神為引線,幫助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新時代精神、奮斗精神、愛國情感。
二、聆聽音樂,了解歷史,自《沂蒙山小調》中傳唱沂蒙文化和精神
眾所周知,音樂具備感染人心、渲染氣氛、傳達感情、引發共鳴的特質,音樂是一種不受時空、國界、種族局限的神奇物質,它穿云過海而來,承載著歷史的萬千事跡更迭及歲月變遷流轉。為更好地為學生傳承沂蒙文化和精神,教師應當利用音樂的獨有特性,探尋沂蒙精神與音樂序曲的結合支點,以便營造大氣磅礴、蒸蒸日上的音樂意境,幫助學生在聆聽音樂與了解歷史中提升自我的沂蒙精神覺悟。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并解析歌曲《沂蒙山小調》的音樂韻律、歌唱技巧、情感內涵等內容。作為沂蒙革命歷史文化的名曲,《沂蒙山小調》被譽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誕生于溫涼河濱,被傳唱于蒙山之境內,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時代還是如今人們安居樂業的現在,均能夠給予人熱情、振奮、美好的體驗。教師在進行對《沂蒙山小調》的講解中,可以配合教學,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沂蒙英模事跡陳列館和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館的具體照片、文字記載、感人故事等內容,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重溫歷史,“穿越時空”去見證那段令人心神振奮的光輝歷史。
三、美酒與音樂相融,辛辣與革命交織,創新沂蒙精神傳承方式
伴隨沂蒙精神的傳承,由之衍生的不只是音樂曲目《沂蒙山小調》,還有著名的溫和酒業,溫河大王1940便在《沂蒙山小調》誕生77周年之際被溫和酒業隆重推出,用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新時代沂蒙精神。溫和酒業所秉持的“溫和”之酒文化,與傳統孔孟儒學所推崇的“厚德載物”“仁”“和”等正統思想不謀而合,可謂符合沂蒙人民的精神品質又契合了我國的文化思想精髓。另外,美酒與音樂的相融,自古以來便能夠碰撞出更加奪目的火花,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思想靠攏。故而,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中不妨令美酒與音樂相互融匯,使辛辣與革命相互交織,以創新沂蒙精神傳承方式,提升學生對沂蒙精神的興趣和領悟程度。在具體實施方式上,教師可組織一場“品酒論精神”的比賽,在賽場上擺上適量的溫和酒,請學生根據酒與沂蒙精神相結合,即興用歌唱、樂器演奏、話劇表演、詩朗誦等多重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沂蒙革命歷史和精神的理解、對未來生活的展望。以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音樂理解力、表現力及思想文化素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革命歷史逐浪淘沙過后我們應緊守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而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國家富強、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廣大音樂教師可將沂蒙精神等具備民族和時代特色、人心激勵性與鼓舞性的精神文化在教學中不斷傳承下去,以提升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徐東升.沂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2]魏本權;汲廣運.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