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在我國社會快速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時提出了教學改革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課改提出,素質教育融入到課堂之中,傳統的教學手段被替換,特別是小學校園的數學課堂上,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本文也是就此進行分析,提出建立小組數學合作學習的評價方式,找到課堂開展學生互評的手段,希望能夠為小學生數學成績提升做貢獻。
關鍵詞:數學 "小組合作 "評價標準
目前,我國小學校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主要就是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給予良好的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改善學生的學習薄弱之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更需要發揮出學生主體的位置,充分的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評價,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習上容易出現錯誤的知識點,進而加以改正,促進小學生共同的進步,提高數學課程教學效果。
一、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讓學生勇于評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育工作開展中,很多教師延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就是因為,教師認為自身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因此在課堂開展中,只需要回顧教材內容,按照傳統方法,就可以達到教學標準。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枯燥、單一,學生很難真正融入課堂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學生厭學的心理,影響了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在小組合作的學習評價模式下,還需要針對小學生學習的特點,了解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分組,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兩兩分組,要求這兩名學生其中有一名數學成績較好、性格活躍、理解能力強,另一名則稍差,或者是二者互補的情況,這樣才能夠在評價中發揮二者的優勢,達到互補的效果。
數學課程開展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雙向的活動,所以在課堂開展中,為學生構建寬松、民主的環境,是達到評價標準的前提保證,也時展現學生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就自己主動思考和參與的最佳方法,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其能夠針對自己的簡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表達,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長方形的周長進行計算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針對已知條件提出計算的方式,詳細如下:
例1:有一個長為6cm,寬為4cm的長方形,找到這個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所有方法。
學生能夠提出的方法有很多種,如:6+4+6+4=20cm、6+6+4+4=20cm、6×2+4×2=20cm、6×2=12 4×2=8 8+12=20cm、6+4=10 10×2=20cm、(4+6)×2=20cm。
在學生說出這些計算方法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之前的分組情況,要求說出這些計算方法學生的同組小伙伴進行評價,可以脫離對錯,提出計算的方式是否夠簡便,或者是是否能夠用上曾經學習過的知識內容,這樣在互評的環境下,學生之間的溝通增加,教師也能夠在評價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氛圍活躍,后期的學習則更加順利。
二、培養質疑精神,提高學生互評能力
能夠提出疑問,才有解決的動力,所以在數學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只有學生能夠提出對知識的疑問,才能夠更好的在互相評價中解決疑問,這也達到了學生小組互評的標準。所以培養學生提出疑問和質疑的精神,是挖掘學生潛能,提高互評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也需要敏銳的對學生的疑問進行捕捉,了解學生的思想后,讓學生能夠組內探討和研究,找到問題的解決形式,真正的稱為數學課堂上的探究者。
例如:在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游戲,要求學生排列成6×6的正方形隊伍,然后教師快速的進行口述:第六列第四行、第三列第二行、第二列第五行等,要求在同樣位置的學生能夠快速的站出來,教師需要加快自己的語速,學生就會向教師反映,教師描述的太快,自己無法找到相應的位置。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自己想出簡單的方法,每個人都在思考的時候,有些學生已經想出簡單的方法,如:按照教師的說法,把其中涉及到的數字記在本上,這樣就能夠找到。教師繼續引導其他同學對這樣的簡便方法進行評價,其他學生則會提出疑問,如果把行和列記反了怎么辦?大家紛紛討論,有的同學說出,可以把第一個數記成行,第二數是列,大家表示贊同。在這樣提出疑問,解決疑問,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問題快速的反應和思考,也能夠根據問題的特點,詳細的分析其他同學提出的意見,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也能夠提高自己的評價能力。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勝心理較強,如果其他同學在評價的過程中,反駁了自己的思想,則會想辦法彌補,這些都能夠在互評標準下,鍛煉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促進學生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縱觀我國小學數學課程開展的情況能夠看出,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在數學課程上學習難度較高,主要就是因為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學生較強的邏輯性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改善傳統的教學手段,避免填鴨式教學方法,力求為學生創建最佳的學習環境。本文所提出的學生互評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教師占領課堂的現象,把課堂主體位置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魅力,也能夠查缺補漏,改善自身存在的問題,達到最佳的教學標準,促進小學生進步。
參考文獻
[1]徐友新.從數學“好問題”到“好活動”——例談“綜合與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15(23):41-43.
[2]袁康榮.注重過程 "促進發展——小學數學發展性學習評價方法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6(08):66-67.
[3]魏亞麗.美術教學中如何教育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由一堂公開課引發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7(2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