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期望對于人的行為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教師的期待能影響學生的行為,積極的期望能促使學生進步。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正確運用“期待效應”,教育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關鍵詞:期待效應 "相信自己 "期望 "尊重
一、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是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首先發(fā)現(xiàn)的,他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xiàn)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他指出,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期望對于人的行為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更加消極。期望者與被期望者之間由于期望而產(chǎn)生的這種因果關系,心理學上稱之為“期望效應”。
二、期待效應在教育中的實際意義
(1)期望,讓學生相信自己很“聰明”,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美國心理學家麥考爾1973年就通過研究證明,對正常兒童來說,其智商在2.5~17歲之間,會發(fā)生28.5分的變化,向提高或降低兩個方向的改變都有可能。如果客觀條件適宜,培養(yǎng)方法得當,中等智力的學生可以達到優(yōu)等智力的水平。反之,優(yōu)等智力的學生在惡劣的教育環(huán)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優(yōu)變中。
(2)期望,讓學生相信自己“我能行”,調動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
學生往往依賴于教師的引導,通過參與和表現(xiàn)積累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自己,提高能力和適應性。而在實際生活中,教師往往比較關注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他們的鍛煉機會無疑就比一般學生多,這樣就對一般學生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班主任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把目光放在有利于學生未來身上,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每個學生公平地參與班級活動,并在活動中表現(xiàn)自己。在此過程中,學生樹立了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3)期望,讓每個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幫助學生克服失敗后的消極情緒
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的潛力只利用了10%,人類學家米德認為僅僅用了6%,學者奧托認為只有4%。他們都說明了一點: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每個人能做的,比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的要多得多。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而他們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對他們的期望和對待,尤其是教師的期望。因此,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得更好。
(4)期望,讓學生感受到責任,建立學生不斷進步的決心
托馬斯在對人的行為與對環(huán)境的主觀假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如果人們認為某一情境是真的,那么這一情境最后就會變成真的。期待,對學生與班級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天教師在利用朝會時間教育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比自己的父母更強。”有個聲音小聲說:“小輝的爸爸是賣白粉。”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開始議論:“他爸爸還在坐牢。”“他媽媽也跑了。”那個叫小輝的孩子低下了頭,針對這一突發(fā)狀況,教師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對全部同學說:“老師不知道小輝的爸爸是做什么的,也不想知道,但是老師知道,小輝同學的學習很棒,也很乖,這就足夠了,你們說對不對?”同學們大聲地回答;“對!”小輝抬起了頭。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優(yōu)秀洗刷父親帶給自己的恥辱,一個一年級的孩子,連一道計算都絕少出錯,這多難呀!大家的期望變成了一種責任,一種激勵他要求自己更優(yōu)秀的決心。
三、教師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運用“期待效應”呢?
(1)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設置對學生合理的期望,這是有效發(fā)揮期望效應的前提
學生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深入地、有計劃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表現(xiàn)、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進行分析研究,捕捉學生個性的積極因素并以此為出發(fā)點,設置符合學生個性的,學生經(jīng)過努力能夠實現(xiàn)的期望,逐步引導他們前進。
(2)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是有效發(fā)揮期望效應的關鍵
“感人之心莫先于情”。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是青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最潛在的前進力量、動力和向上的根源。它是高尚的、純潔的心理品質,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青年的自尊心。”鼓勵性的評價、積極的肯定等都能激勵學生增強信心。
(3)分解目標,不斷開拓進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期望效應,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對學生應該有信心、愛心、恒心、耐心。班主任的期望既抽象又具體,是班主任主觀要求與學生實際的統(tǒng)一,是理想化與現(xiàn)實性的統(tǒng)一。這種期望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的品德、能力、學識并不是恒定的,它們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逐步變化。
(4)期待的運用方式:
1.交往式期待
老師在日常多與孩子一起活動,與之交往。相互了解程度加深,就必然增強彼此的信賴感,孩子會對老師言聽計從。
2.任務式期待
老師在提出某項任務時要注意講究民主的作風,讓孩子參與想辦法出主意,以此激發(fā)孩子的責任心、榮譽感和主人翁精神。
3.滿足式期待
人都有各種自己的需求,孩子們也常常會提出種種要求。期待者要善于滿足或幫助孩子達到合理要求,要學會說“可以”。
4.授權式期待
教師的職能不在于自己埋頭苦干做了多少事,而是如何讓孩子擔任主角。把工作的設計、布置、各項任務的落實,及有關獎懲權全部授給他們,使其有權有責,他們便會盡職責想方設法提高工作質量。
5.寬容式期待
教師在孩子學習或工作不盡人意時切莫責備,而要予以寬容,使其自己反思品味失敗的滋味。然后在適當?shù)臅r候,與其分析失敗的原因及應吸取的教訓,告訴他“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成功”。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教師只有用誠心對學生充滿希望,才能去開啟學生封閉的心扉,才能使學生對自己充滿希望。教師的誠心使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師生間心里相融必然會產(chǎn)生“期望效應”。
參考文獻
[1]沅芷.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M].新華出版社,1999.
[2]許永福.中小學心理健康[M].開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