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孩子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一下不同情況施肥、澆水,小的時候就需要好好照料,長大了才有可能成為參天大樹!解決問題的策略從三年級開始,但從一年級便開始了知識的鋪墊,她如陽光雨露,需要長久的滋潤才能守住一朵花兒的芬芳。
關鍵詞:低年級 "數學思想 "生活
我們都說“數學源于生活”確實如此,書本每一節的情景圖便是生活中的場景,從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現數學的本質。小朋友們在那么復雜的圖片當中剛開始并不能夠發現數學的知識,對于豐富的圖片他們充滿了好奇心,觀察過程當中他們,觀察了過多的可能便是那顏色了,可愛的圖案。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發現數學條件了。
一、何為讀懂題目?
一道數學題,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一句話,一句話,一句話,讀完了那答案便呼之欲出,可對有些學生來說,"看到數字就在那加加減減,這階段,老師教了什么,他就用上了什么樣的運算。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一點也不透徹,然后所有類型的題目混在一起的時候,他便凌亂了!對于學習,特別是理科,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案例1】
小軍:我寫了34個大字
小明:我比小紅多寫7個大字,比小軍少寫16個大字
小明寫了多少個大字?
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一個條件,小明說了一句話“我比小紅多寫了七個大字”這句話中的小紅并沒有告訴我們寫多少個字,所以小明和小紅比較的話根本上是比較不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會誤導小朋友們的。除此之外,小明說的第二句話“比小軍少寫16個大字”這句話小朋友們看到少寫了16個大字,腦袋中會有一個固定的思維,少的話就用減法。其實不然,做題時要培養孩子把話補充完整的好習慣,是小明比小軍少寫了16個大字小明寫的字少,理解好就應該是小軍寫的字數-16個大字=小軍寫的字數。
【案例2】: 3個5比2個5多( "),比5個5少( "")
沒有讀懂的會很容易在做后面這個括號時,會誤以為是2個5比5個5少多少?這類是比多比少的題目,要幫助孩子從題目的本質中理解到底是誰多誰少,解放了他的頭腦,使他能想,想明白和哪個數(物質)相比較?從而真正的讀懂題目 !
二、是數學還是生活?
我們教師的教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現實的情景。在生活中,超市購物付錢找錢,有著“元角分”的知識;物體稱重,有著“克與千克”的知識;在家中,看時間,有著“認識鐘表”的知識等等,都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而孩子呢,就處在這個環境中,作為教師,需要善于提取這些資源,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案列3】
20個小朋友們去游樂園玩,小明前面有7個小朋友,小明后面有多少個小朋友?○ ○ ○ ○ ○ ○ ○ ○ ○ ○ ○ ○ ○ ○ ○ ○ ○ ○ ○ ○
7 "+ "1 "+ ( ) = "20
在一年級的時候這道題就出現了,是小朋友們排隊的問題,當時是讓小朋友用○代替一個小朋友,小明排在第八個,說明小明前面有七個小朋友,然后列出算式7+1+( ")=20。
不畫圖,不想透徹,容易把小明他自己給忘掉。同樣的,兩個老師帶著56個小朋友們去春游,要多少個座位,在解決問題時,小朋友們很容易把兩個老師,給丟掉了,沒有從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出發。要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在教題目時,應該讓孩子參與到排隊伍當中,讓他們明白,小明排的位置是一個特殊的位置,給小明的位置,做上記號。
三、是加是減是乘還是除?
加減四則運算是統籌數學的整個計算,從一年級的加、減,到二年級的乘除基本上已經奠定了以后數學上解決策略的基礎。可對于他們,一階段,一階段學的好,卻將所有的題目混在一起,有些孩子看到數字就在那亂用加減乘除了,一般孩子做題認為做得越多越好根本忽略了歸納總結的重要性。使得做題時思維混亂,這樣,注意力就難以集中,這是惡性循環。
加減乘除類型題目都學了,掌握不好的,就不知道什么時候用加法,什么時候用減法,什么時候用乘法,什么時候用除法。教師可以通過歸納幫助小朋友。
加法:在條件中出現,飛來了,又買了,上車了,這都是數量變多了的情況,
在問題上出現“一共”,“原來”題目意思問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
減法:條件中:吃掉了,下車了,走掉了,送給其他小朋友,這都是數量變少了
問題中:小紅比小芳多多少個?小芳比小紅少多少個?
乘法:每一堆都是同樣多,有幾堆,然后問題求的是總共,可以先想加法,在改。
除法: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
把一個數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幾份?
這些歸納,只是幫助小朋友們理解,最重要的還是理解題目,從生活中了解數學的真正含義!在孩子理解題目過程中,有些孩子可能懵懵懂懂,這樣孩子最容易在差生和中等生之間徘徊。
四、是情景還是學習?
數學的教學是情景下的教學,低年段的解決問題教學情境圖為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可能創設情景后,孩子就特別開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話要說,一節課,非常熱鬧。可就感覺缺了什么,課是上完了,孩子是發言了,可學到的數學知識卻不知道是什么?課需要熱鬧,需要孩子的激烈討論,但不能離開了我們學習的知識,讓孩子沉迷于“情景”中!
我們都聽過破繭成蝶的故事,如果沒有小毛蟲當初那么痛苦的咬破自己織制的繭,長大了她的生命就不會如此絢麗多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一樣,從一、二年級進行知識的鋪墊,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一層層的引導,一層層的漸進,才會收獲數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