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大力推行,各任課教師逐漸也意識到了課本知識的局限性,單憑基礎性的課堂知識講解活動,小學語文教師通常難以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一定的課外閱讀活動就顯得較為重要了。在此,筆者將以《我的原始森林筆記》為例詳細探討如何帶領學生們展開高效率的課外閱讀活動,以最終促使小學生獲得豐富語文知識的同時助力其綜合能力提升。
關鍵詞:學生閱讀 "教學指導 "《我的原始森林筆記》
《我的原始森林筆記》是蒙古作家黑鶴的作品,其主要向人們描述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深處使鹿鄂溫克人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態等,而閱讀此書籍對于豐富小學生們的知識積累以及拓展他們的生活文化視野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在具體閱讀活動中,很多小學生都難以實現高效閱讀,從而造成了時間與精力的浪費。據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基于實際總結與研究,給予學生們眾多科學閱讀指引,益于他們在積極熱情的驅使下展開科學而深入的閱讀活動,最終讀懂、讀透《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豐富知識積累。
一、精選導讀,引發學生深入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畢竟年齡還比較小,因此在文章閱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比較偏向于故事性比較強烈的書籍。與此同時《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籍雖說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新鮮特點,但是相對來說還是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的。據此,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精心選擇導讀部分的內容,以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益于他們的閱讀興趣被充分引發出來。
例如,在向學生們推薦了《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以后,我先組織學生們開展了一次導讀教學課程,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著重從這本書籍中選擇“樹紋”這一部分作為了具體講解內容。首先,我對書本中的一些精美句子進行了誦讀,給予了學生一個簡單而美好的印象;接著,我即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了一些書籍中的圖片,同時詢問學生們:“同學們知道圖片展示的是什么事物嗎?請大家猜測一下。”這時,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聯想,并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還拓展性地為學生們展示了一段樹紋形成的動畫視頻內容。通過以上導讀教學過程,小學生們對書籍內容的閱讀探尋熱情即被充分引發了出來,這時即使沒有外力的驅使,他們也最終主動投入到了具體閱讀活動當中。
二、詳記筆記,增加學生閱讀知識積累
在小學生對《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產生了一定的閱讀興趣以后,接下來就是學生具體要怎樣讀的問題了,而這對于學生最終的閱讀效果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一般而言,無論記性多么好的學生都避免不了遺忘這一問題,因此,在閱讀完畢《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以后過一段時間,小學生們大多都會將其中的某些內容忘掉,而這卻有可能恰恰是其以后運用所需的部分。據此,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鼓勵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閱讀筆記本,以隨時抄錄其中的某些知識點,增加學生閱讀知識積累,益于他們在以后想要運用時可以隨時翻看。
例如,在學生具體閱讀《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籍的時候,我即要求學生們每天讀一點,每天記一點,也就是說他們每天閱讀部分文章以后都要詳細記錄其中自己覺得重要的知識,如:塔頭一般都經歷了十萬年的歲月,其總是處于死亡—生長—腐爛—再生長…周而復始的運動當中,生生不息;樹木上那些漂亮的花紋其實是樹皮下邊蛀蟲所挖進食道路,其大多在樹皮掉落以后顯現了出來;等等。與此同時,在一段時間每節語文課的開始幾分鐘,我都會選擇幾名同學站起來結合自己的認知理解講述自己所做閱讀筆記,從而督促學生們逐漸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益于學生將《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讀透的同時,為他們閱讀其他書籍奠定良好基礎。
三、合作交流,深化小學生的主旨理解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知識儲備等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閱讀書籍時有時候就很難真正理解把握其所傳達的主旨意蘊,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基于有限的生活閱歷,他們在此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鑒于此,在具體指導學生們閱讀《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傳授給學生們,益于其在互相交流中深化對書籍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具體指導學生們閱讀《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引用合作教學策略將小學生們劃分為了不同的閱讀學習小組,以期他們能夠彼此深化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在具體合作閱讀過程中,我向學生們強調:每個學生都需要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就自己的具體理解發表看法,并認真傾聽他人的闡述,從而進行延伸性理解與思考。經過一段時間以后,我明顯發現學生們對本書所傳達的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等主旨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為學生們布置了閱讀《我的原始森林筆記》這本書籍的作業任務以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適時給予他們科學的指引,益于小學生在熱情驅使下科學展開閱讀活動,以深刻理解掌握本書所蘊含的知識與思想。
參考文獻
[1]董會君.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8(25):142-143.
[2]陳宏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指導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6):7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