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語文的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不斷創新閱讀教學的方法,樹立有效的教學意識,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提問 "課文閱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小學語文閱讀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等。語文閱讀的學習直接關系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整體把握,是學生的文化水平的整體體現。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準確的掌握文章的中心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語文閱讀是一項綜合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
一、注重課上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有效的提問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老師可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加入激趣的提問環節,設計多種激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都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點,老師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新穎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鯨》這篇課文時,雖然五年級的學生對于“鯨”有著一些認知,但還只是一些最淺顯的認知,于是筆者利用學生對于鯨的一些知識盲區,進行了提問——我們知道“鯨”生活在海里,習慣上我們也叫鯨為“鯨魚”,但實際上它卻并不能歸屬于魚類,你們知道為什么?“鯨作為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你們知道它們在海里是如何睡覺的嗎?”“鯨體型這么大,其飯量肯定也很大,你們知道它都已什么為食嗎?”小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有著充足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筆者通過以上幾個問題成功的激發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筆者說:“以上問題的答案都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看看你們誰能找到。”如此一來,學生們都十分專注的投入到閱讀當中,也使得閱讀教學收獲了較好的效果。
二、拓展閱讀途徑,加強課外作品的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和社會相關的書籍。語文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只在學校閱讀一些教材上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正是一個過渡的渠道,是聯系課內和課外的一個橋梁。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在加強語文閱讀的基礎上,注重開拓學生的課外閱讀途徑。引導學生堅持課外閱讀,并且要不斷的引進新的閱讀材料。
仍以《鯨》這一課為例,本篇課文簡要介紹了鯨的體型、習性、種類等內容,使學生對于鯨這種生物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是這樣的閱讀教學目標的設置未免顯得有些太過淺顯。為了能夠使學生對鯨魚有更深的了解,為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筆者從網絡上給學生找來了幾篇課外有關鯨魚的閱讀資料,有關于“鯨魚的歌聲”“鯨落”“鯨魚的長途旅行”這樣的科普文章,也有關于鯨魚商業捕撈的新聞報道,通過這些課文資料,使學生通過不同側面了解了這種生活在大海中的龐然大物,形成了對于“鯨”的立體認識。而且知道了因為過度的捕撈,鯨魚數量的大減,激發了學生保護生物的意識和情感。如此一來,通過這些課外資料的拓展,不僅進一步完了知識目標的教學任務,而且達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標。
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想要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效果,首先語文老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敢于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和學生要形成一個平等、和諧的關系。在教學中老師要擔任一個引導者,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閱讀學習中。老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時候,要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筆者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一首筷子兄弟的《父親》,在音樂這種極其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下,激發了學生對于父愛的種種幻想,回憶起了生活中有關父愛的點點滴滴,使學生進入了某種情境當中。音樂播放完畢,筆者接著說:“我們經常會讀到有關母愛的文章,父愛可能不如母愛那般細膩,但父愛同樣偉大,這篇文章就講述了一個在地震中發生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之間的故事,讀完這篇課文相信會讓大家對父愛有更深的認識。”通過音樂導入,以及筆者的一番關于父愛的話,使學生對于課文產生了閱讀的興趣,迫切的想知道這個故事,改變了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主動的投入到課文的閱讀當中。
總而言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向新型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的主體轉向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提問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注重課外閱讀的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要不斷的改革教學的方法,從而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牛立民.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27):88.
[2]史振泉,韓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