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教學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難點,也是對于學生小學階段語文知識運用能力的一個綜合性測評。學生在開展寫作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將自己內在儲備的語言知識、對于詞語的理解、再創造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出來,還需要從選材構思、語文思維等角度進行整合與構建,因此,更能將學生的語文水平全面地呈現出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作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探究
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大膽實踐,找到一種適合學生現階段寫作特點,可以更好激發學生寫作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有效策略,使學生通過自身獨特視角將自己所感、所思用筆表達出來,描繪出他們眼中以及內心深處那個多姿多彩、絢麗斑斕的世界,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無形之中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實效性更好地凸顯出來。
一、鼓勵學生開啟寫作自由之旅,敢于動手下筆
學生在小學階段開始接觸寫作活動之后,作文就成了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要想寫出出彩的作文,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不僅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多積累好詞好句、用一雙細致觀察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還應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全面激發出來。由此可見,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思路,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打破常規的寫作視角,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將自身的創作思維進行有效延展,以此探索出更多的角度開啟寫作的自由之旅。例如,在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請學生以“環保”為主題開展寫作活動,我要求他們轉換寫作思路,重新大膽合理地展開創作。許多學生都拋開了原先的常規角度,在寫作活動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與思路,如假設地球已經演變成了一個污染嚴重、開采過度的世界,那時人們的生活現狀與情緒感受,還有的給大自然中的樹進行了重新定義,使他們可以開口說話,開大會控訴人類亂砍濫伐給大自然造成的巨大傷害,使人在閱讀之后開始反思自身的問題與不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學生的創作中無不閃爍著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火花與創新的光芒,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創作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日常生活,寫出真情實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也意味著,他們看問題與觀察事物的角度更加敏銳也更加細致,更容易將自己的獨特之處表現出來。然而,縱觀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課堂,教師在開展寫作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無話可說,無素材可找,大部分都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敷衍了事,更談不上追新求異。針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應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深挖學生的寫作靈感,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個性風格呈現出來。只有學生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自由創造才能寫出有個性、有豐采的好作文。學生寫作往往喜歡從身邊熟悉的人寫起,但是寫出來的人物形象容易出現假、大、空的情況,如寫父母風雨天送“我”去醫院等等,我鼓勵他們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敢于將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寫出來,如一名學生寫自己的爺爺喜歡唱戲,在日常練戲過程中與自己的奶奶發生的有趣的家庭鎖事,有的描寫了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因為長期堅持在工作崗位對“我”關心較少,媽媽非常生氣與之發生了爭吵,從另一側面描寫了人民警察的偉大與艱辛,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新穎獨特,很好地體現了人物的特點。由此可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并非無話可說,只要引導他們放下思想包袱,將自己對親人無限的愛通過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就可以在寫作的天地中無限徜徉,更好地感悟生活、萌發寫作激情。
三、激發學生從課本中積累知識,提升寫作能力
新課改的革新與全面落地,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作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中之重,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觀察社會、認識生活,提升其審美情趣有著積極的意義,廣大語文教師應從小學語文課本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從課本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小學語文課本是多位專家、學者通過大量研究匯聚、精選出的名人名篇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作品中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對于學生寫作知識的積累大有裨益。課本中的內容是學生接觸最多的語文知識,因此只要善于利用就一定可以有所收獲,如學習了《祖父的園子》之后可以不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還可以進行續寫、擴寫練習,有效拓展了他們的寫作思路與寫作水平;學習了《白楊》一課后,可以鼓勵學生從生活角度入手,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植物對于美化環境的巨大作用,寫出更具真情實感的作文。由此可見,教師應將語文教材的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啟發。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他們在日常的語文課堂學習與課下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認真提煉并加以實踐才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只有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以提升,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明.關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99-100.
[2]余三女.基于興趣引導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