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缺少對同學、對父母、對長輩的關愛和關心,缺少是非辨別的能力,缺少對社會國家的熱愛,而這些情感都將是學生成功路上的促動力量,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做人”。家長和學生往往都忽視了這些情感智力的存在,因此在學校補充對學生這些情感的培養(yǎng)和鍛煉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語文教材
現在的部分初中生,課外圖書擁有量及閱讀量都少得可憐,長此以往,其情感的缺失將無法彌補。因此,合理利用手邊資源修補學生已經出現的情感漏洞就顯得極為重要。在其所接觸的各科教材中,語文教材的感情因素最豐富、最動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去多讀、多思、多悟那些文質兼美的妙文,這不僅僅是一種系統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靈魂的升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翻開初中語文教材,走進經典美文,做一次精神的旅游:
一、親情篇
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中莫懷戚的《散步》所闡述的正是這樣一種情感。全文500余字,情節(jié)雖簡但卻起伏跌宕,人物刻畫著墨不多卻真實動人。文章以極其洗練的文筆敘述了初春的一天,作者一家到郊外散步,同行的是一家四口三代人:母親、“我”、妻子和兒子。母親年事已高且飽受病痛之苦,但在岔道口遇到分歧時,本應走平坦大路更適合的她,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走崎嶇小路以成全孫子,憐愛之情溢于言表;而“我”在一番權衡之后,做出了走大路以照顧母親而“委屈兒子”的決定,孝順之意更感動人心。一次普普通通的散步,在作者筆下祖孫情、母子情等交相輝映,顯得搖曳多姿。
而在更早的語文教材中,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陽春面》也是以濃厚的情打動人的。其中的母親親子之情、兒子孝敬之情、兄弟友愛之情,還有像店老板這樣的陪襯人物他們獻的愛心,則體現出的人間真情。琦君的《金盒子》,對骨肉親情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既寫了兄妹情,又寫了姐弟情,還寫了父女、母女情;既寫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樂融融的親情,又寫了遭受巨大不幸時的悲痛。對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貫穿始終,與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織,使家庭親情表現得更為濃烈、深厚。可以說金盒子見證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并以此架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美文。
二、友情篇
人不能獨學而無友。教材中反映朋友間深情厚意的文章亦時時可見。如李白的《贈汪倫》,詩人以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也不及汪倫待自己的情誼深,含蓄地表達了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相傳此詩寫作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這首輕松活波的詩相贈。與李白同時的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不免讓人神傷。相比而言,高適所作的《別董大》則一反唐人贈別詩的那種凄清纏綿,低徊留連,表現了送別時刻的一種超乎他人的昂揚和悲壯,后兩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讓無數人精神振奮,意氣風發(fā)。
三、愛情篇
這類文章,教材中不多見。《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可算此類,唐代詩人李商隱以《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幾句詩將讀者帶入黯然的悲劇氛圍,讓我們在感受這哀情的千古絕唱,馳騁在縹緲無垠的情思的同時,去回憶、追蹤、領悟那慘淡的人生。
四、師生情
早年教材中有作家魏巍寫的《我的老師》,其中蔡蕓芝老師的課深得學生喜愛。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來,“我”用石板迎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師生間親密無間的和諧氛圍由此可見一斑。蔡老師愛詩,并且愛用歌唱的音調教學生讀詩,學生也從老師情真意切的教學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作家本人也因受其熏陶,走上了文學道路。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則把對老師的無限崇敬之情,深深地烙印在了字里行間,藤野先生樸實的生活作風、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以及毫無偏見的高大人格也讓我們印象深刻。還有海倫.凱勒寫的《再塑生命》等,也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可親可敬的教師形象以及師生間的那種美好情感。
五、山水情
高山大岳,涓溪百川,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樂不思歸之所,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傳世不衰的名篇佳作。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以清麗自然的文辭,摹畫了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繪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表達了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為六朝山水小品中名篇。葉圣陶的《蘇州園林》,通過細致入微的敘述,把蘇州園林的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以及角落的點綴、色彩的調配等呈現在讀著眼前,使人有種身臨其境之感。若沒有對祖國園林藝術的熱愛,又怎能寫出如此的文章?
六、愛國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生高談闊論談愛國,代替教育學生愛祖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愛國教育便成為語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個部分。教材中表達愛國情操的文章可以說俯拾皆是。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眼前何時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讓人不禁潸然淚下;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及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等詩文無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名篇佳作!教師在教學這些課文時,理應飽含深情的向學生進行最濃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語文教材如同一座寶庫,可供挖掘的感情因素遠不止以上這些,讓我們都來認真研究教材,追尋教材中動人的情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真正正的成為學生陶冶情操、升華靈魂的圣殿。
參考文獻
[1]于廣華.初中語文差異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