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知輕情”的現象大量存在,長此以往將會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少教師開始對“以情優教”該教學策略給予關注,嘗試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充分地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來優化課堂,借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實施以情優教該教學策略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科學 "以情優教 "應用對策 "課堂導入 "教材內容
所謂的以情優教是指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能充分地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借助情感來優化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在充分考慮教學認知因素的同時,對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給予充分的關注,并借助多樣化的方式來發揮這些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此在完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促進教學各個環節的不斷優化,從而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構建出高效的科學課堂。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以情優教該教學策略,不僅僅是要對教學中的情感目標進行優化,更要對教學手段加以優化。那么,我們要如何應用以情優教該教學策略組織初中科學教學活動呢?
一、關注課堂引入,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是科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環節,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將新知內容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新知探究興趣,為高效課堂的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傳統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很少有教師會對導入活動給予充分的關注,除非是在公開課中,為了裝飾教學,才不得不利用一些實驗或者實例來引入新知,但其重點還是放在新知教學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感不甚重視。就情感教育心理學的有關研究來看,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存在著一對矛盾,一個是認知方面,一個是情感方面。在傳統的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在認知方面的影響下組織導入活動,由此導致了重知輕情問題的出現。針對這一情況,為了調和教學矛盾,我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從課堂導入入手,借助多樣化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學興趣。
(1)超出預期策略
在科學導入活動開展中,我往往會立足新知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情感性的處理,借此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與新知教學中產生認知沖突,以此有效地激發其新知探究興趣,使其在強烈的新知探究欲望的驅使下,自主地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之中。以“壓強”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導入活動開展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胸口碎大石該雜技視頻。視頻中所展現的內容超出了學生的預期,其注意力很快地就被這個視頻內容吸引了,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地產生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用錘子打擊胸口上的石頭,人卻可以完好無損呢?由此在該科學原理的驅使下,其自然會新知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下,我會在新知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活動,以此幫助其加深對壓強該概念的理解。
(2)認知匹配策略
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往往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考察,以此將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科學知識的趣味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借此在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基礎上,驅使其在學習需求滿足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提升其科學學習質量。以“機械運動”該內容教學為例,在導入活動開展中,我先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一架飛機停在停機坪和飛翔在天空中的照片,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在照片欣賞的過程中自主地體會到靜止與運動的差別。接著,我則鼓勵學生調動其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列舉生活中所進行的機械運動和靜止的例子。在該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自由表達中實現思維的發散。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可以對機械運動產生感性的認知,同時對什么是機械運動產生過探究興趣,為扎實地掌握新知教學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展示教材內容,陶冶學生情感
對于如何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應用以情優教該教學策略,一般地理解是借助情感方式來實現教學的優化。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有一些教師僅僅將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局限在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層面上,沒有對完善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的認知加工水平等給予應有的關注??茖W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僅要使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還要使其對科學保持持久的好奇心,并在知識掌握過程中形成熱愛科學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形成科學態度等,最終樹立起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觀。教材是教師組織科學教學活動的載體,科學教學目的的實現是以教材內容的講解為載體的。縱觀我們所使用的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教材,其中所收錄的內容大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對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立足教材,深挖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發揮這一情感源的作用,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感。
以“浮力”該內容教學為例,本節課所講授的知識內容屬于物理范疇內的基本概念,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是較少的。但是,對教材內容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隱性情感因素是大量存在的,這些情感因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浮力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升其科學情感。對此,我在講解該知識點的時候,立足教材內容,組織了這樣兩個科學實驗:第一個實驗:引導學生將一個空的塑料瓶壓到水里,用手感受水的浮力。第二個實驗:引導學生將一個彈簧秤上掛上重物,接著將這個重物慢慢地放到水里,觀察彈簧上的示數變化。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而且在實驗體驗過程中,其可以自主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液體對所浸入的物體產生一個向上的浮力。在教學結束之前,我則會再次利用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對“完全浸沒”和“部分浸入”進行體驗,以此使其在自主感知下加深對“浸入”的理解,同時體驗到科學的嚴謹性。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在各個環節應用以情優教該策略,在導入活動利用超出預期策略、認知匹配策略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新知教學中發揮教學內容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感,以此使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獲得科學情感的發展,為其科學意識、科學能力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傅劍敏.初中科學教學中“以情優教”的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7.
[2]徐茂杰.淺談農村初中科學教學“以情優教”的理念[J].課程教育研究,2012(08):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