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思維能力決定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還決定了學生解決運算問題的速度,是學生初中數學學習中的重點內容,但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究更富有生命力和創新性的教學策略來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在初中數學學習生涯中能夠得到更好地進步和成長。
關鍵詞:初中數學 "思維能力 "教學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點,學生只有具備優秀的數學思維能力,其數學素養才能夠具備深刻性、獨創性、靈活性,從而能夠真正掌握數學思維和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應以學生善于并樂于接受的教學策略來展開,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有效提升和發展,推動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完善。那么,教師應如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呢?下文,筆者便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來對此進行一番探究。
一、創設自主課堂,培養學生思維獨創性
數學思維的獨創性指的是學生能夠獨立學習和創新的思維品質,是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所要形成的重要素養,但由于初中數學課堂往往由教師所主導,這就導致學生思維獨創性的形成和提升受到不利影響。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自主課堂,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空間,但教師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而是應通過為學生布置合適的學習任務來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獨創性能夠得以形成和提升。
例如,筆者在講《全等三角形》這一課時,便讓學生自主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以及驗證三角形全等的幾條定律,并為學生布置出“如何驗證三角形全等”的學習任務。這樣,便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思考的學習任務以及動手探究的學習任務,從而能夠從腦力思考和動手探究三角形全等這兩個方向來使學生自主學習,推動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產生真正屬于自己的對三角形全等相關知識的認知,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獨創性的成長。而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筆者也會對其進行引導,使其從更多的驗證過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關定義,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二、聯系生活模型,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靈活性,其才能夠以更快地速率理解數學知識概念、解析數學問題,從而能夠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長遠的發展。而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模型來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進行培養,通過使學生從生活角度認知數學知識及概念,來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映射的理解,從而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
例如,筆者在講《軸對稱》這一課時,便為學生播放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軸對稱的圖片,如蝴蝶、中國結、窗戶、天花板等,接著,筆者便帶領學生來對這些圖片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發現這些圖片“對稱”的相通點,使學生能夠從更多角度認知“對稱”圖形,從而開拓學生的數學視野,使學生能夠從數學角度看待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元素,隨后,筆者又讓學生發動腦筋,聯想生活中還存在哪些模型符合“軸對稱”的概念,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得以延伸。這樣,學生便能夠在生活中的數學模型中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更多認知,進而能夠發散自身的思維,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三、結合論證結構,培養學生思維批判性
論證結構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五步教學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論問題、驗證假設,初中數學中結合論證結構展開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論證結構中形成良好地解決問題的習慣以及思維模式,進而減少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犯的錯誤,并能夠在驗證中推動學生對自身思維邏輯錯誤性的認知,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改正自身錯誤,提升自身思維的實效性及正確性,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能夠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例如,筆者在講《勾股定理》一課時,便利用“畢達哥拉斯證法”來創設出論證結構。筆者先是通過“賦值”來創設情境,再提出問題讓學生依據所賦值數據去計算出所賦值圖形的面積,再做出假設a2+b2=c2,再帶領學生去推論問題和驗證假設,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提出自己的質疑,而筆者也將其中所蘊涵的換算關系講解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著論證結構延伸,最后,在論證完成后,筆者又讓學生自主回顧,思考論證過程中是否存在錯誤,這時,學生便能夠順著論證的思路去反思“畢達哥拉斯證法”,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并使學生能夠在完成反思后,對勾股定理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可以從多角度來鍛煉學生思維的多面性,從而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才能使學生在面對數學知識及問題時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并使學生能夠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為將來長遠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楊曉霞.淺談初中數學學習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
[2]趙超.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