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作用。故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此給予學生自身情感的慰藉。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情感教育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樂觀求索的生活態度。教師培養學生參加積極真誠的情感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和情感需求的理解。將語言文字的學習同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在學生的情感世界碰撞出絢美的火花,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海洋中徜徉。
一、品讀文章,體驗情感
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品讀文章的精神和內在。教師應當為學生進行指導性教學,通過為學生規定硬性的閱讀任務,提升其閱讀質量。教師應當為學生在語文課上開辟專門用來閱讀文章的時間,學生通過仔細地品讀文章,可以完成教師布置的經典文章閱讀任務。除了教師為學生選取的閱讀內容,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但要保證所品讀的文章具有文采斐然、語句雋永的特點。此外,教師需要每周專門拿出兩節課,為學生進行文章品讀。教師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更直接地體會由閱讀教學所帶來的人生啟迪和情感慰藉。
教師通過帶領學生拼讀優秀的文章,給予學生良好的閱讀體驗,學生也在品讀經典文章的過程中得到了情感層面的慰藉。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史鐵生先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因為文章涉及到“母親”和“我”的關系,于是教師便為學生做知識的遷移,為學生拓展閱讀《我與地壇》,學生在閱讀中進一步體會“我”當時的內心變化,以此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這個情感宣泄的過程,對學生的內心是一種震撼。正如文章中的一句“你不記得我,我可記得你。有一回你母親來這兒找你,她問我您看沒看見一個搖輪椅的孩子?”學生從中深刻體會出“我”當時的失落和傷心。此情此景,對于學生而言已然明白了《秋天的懷念》中“我”的思念之情。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教師要明確情境創設的目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可以單純為了烘托閱讀氛圍才創設與閱讀內容相關的情境,要本著教育學生情感智慧的原則,切不可流于形式。其次,教師創設的情境要對學生起到教化情感的目的。學生在此情境下能更積極地投身于閱讀學習中來,起到活躍學生情感體驗的目的。最后,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自身情感需求的理解。教師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也希望學生能夠更詳細地品讀文章,起到閱讀教學帶動學生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創設相關情境時,要考慮到以上三個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岳飛》一文時,為學生適時補充經典文章《我的中國性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旁觀者的情境,以一個現代人的姿態來審視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的風雨變遷,從朝代的更迭找到屬于中國人本身的民族精神。從中華民族開始的苦難開始,學生明白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中華民族是如何站起來的。再到被異族入侵,致使國破家亡的日子。一句“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多少英勇不屈的中華兒女成為了刀下亡魂,但是這樣也依舊不能夠是中國人的脊梁彎曲,“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讀到中國人的屈辱史時,每一名學生的眼睛里都有著太多的無奈和憤恨。落后就要挨打,永遠都不過時。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和義務,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強度大的民族歸屬感。
三、升華主題,表達情感
學生是當前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感需要展開閱讀教學。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起到良好情感教育的目的。閱讀教學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真摯情感的表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的興趣偏好,而后為學生選取適合的閱讀文章。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情感積累的過程,能夠有效教育學生,使其具備良好的情感素質。同時,閱讀教學也為學生創造了表達情感的契機。
例如,學生在學習《我的中國性格》之后,必然會有強烈的情感需要表達出來。此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根據所閱讀的文章,寫一篇讀后感,具體字數不限,要求做到情感真摯,思想向上。學生此時所有的愛國之一情感匯于一處,文思泉涌流于筆端。教師也在查閱學生文章的過程中,被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所感動。通過幫助學生疏通情感,使學生的內心情感得以表達,對于學生而言也是提升自己表達能力的好機會。
綜上所述,教師在閱讀教學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通過帶領學生品讀經典文章,創設相關情境,以及幫助學生表達的內心所想,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群.情感教育點燃閱讀——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名師在線,2018(22):21-22.
[2]韓彥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