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生課堂指的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教學任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貴生課堂”理念與初中美術教學相整合,有利于構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環境,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思考和再創造。
關鍵詞:初中美術 "教學內容 "評價方式
傳統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師以課本講授為主,導致學生對美術的當代故事無知和美術知識的了解不足,這很難實現二十一世紀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筆者根據當前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問題,探究并總結了以下三點促進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策略。
一、借助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師生問答是最常用的互動方式之一,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問題設計的目的除了考察學生掌握了多少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觀察和表達。當教師提出一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時,學生可以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回答,教師及時給予反饋,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例如:以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冊“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描述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的特征時,學生提到:為什么它們被稱為“四君子”呢?筆者抓住學生闡述的這一特點進一步追問:何為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們德才兼備,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既然梅、蘭、竹、菊并稱為“四君子”,那么分別有著怎樣的君子品質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蘭,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處,是謙謙君子的象征;菊,不與群芳爭列,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經冬不凋,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可見,筆者適時地提出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層次,促使學生通過思考增進了對梅蘭竹菊的理解。
二、任務引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美術教師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計出可操作性強、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目標的驅動和指引下,以完成任務為目的,進行一系列美術創造和美術練習,這樣能夠變學生的被動地位為主動地位,以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美術知識,提高美術創造能力。
例如:以浙美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下冊“標志設計”為例,筆者通過任務引領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標志設計的表現方法和結構形式,引導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用自己的手繪方式來繪制自己的標志。首先,筆者運用學生喜歡的娛樂節目《奔跑吧,兄弟》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筆者對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等做了一定的了解與評估,由于考慮到任務時間的有限性,筆者選擇了難度較為適中的學習任務;最后,制定任務:結合書中的知識點,為自己設計一個名牌,設計完之后一起玩撕名牌游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筆者仔細觀察了每一位學生的創造細節,比如:改變名牌的形狀,設計愛心名牌,寓意是表現創造者富有愛心等。可見,筆者靈活地設計學習任務,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性思維。
三、巧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完善創造成果
多元化評價方式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的方式為主,這一環節學生參與意識增強,能勇于對其他同學的作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不但使學生的興趣濃厚了,學生完成作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而且使師生互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從而使評價體系更合理、更科學、更實用。
例如:以浙美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上冊“手繪簡筆人物”為例,針對本節課的成果評價,筆者課前準備好一塊黑的板子,在臨近結束時,將學生的作品貼在板子上,然后進行整體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比如一位學生在評價另一位學生創作的“海綿寶寶”時,積極地指出這幅作品的不足:“海綿寶寶身上有小窟窿,你好像沒有畫出來。沒關系的,誰一開始也畫得不好,多花幾次就能畫得漂亮了。”這樣的評價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美術創作的認真程度,提高學生創作的質量。同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給予及時的評價,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并且建立信心,比如“畫簡筆人物時,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就這位學生的哆啦A夢來說,他的作品色彩很鮮艷,但是忽略了哆啦A夢的夢想口袋,記得在下課進行補充。”可見,多元化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形成比較,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綜上所述,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課程的培育,學生能夠獲得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在堅持“貴生課堂”理念的基礎上,了解和認識初中美術課堂的現狀,加強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效率,以構建有利于提高學生創造力的美術新課堂。
參考文獻
[1]李雪.新課改下初中美術創造性教育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8(13)
[2]黃耿東.初中美術課學生創造素養的培養[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