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而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本文從古詩文積累,提高文化素養、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接受人文熏陶兩個方面做了淺談。
關鍵詞:傳統文化""方法探析 "語文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值得后人重視、傳承與發展。如今,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因此,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而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
一、積累古詩文,提高文化素養。
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它們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不僅選材廣泛,而且語言富有情趣,加強古詩文的教學,對培養學生語感、發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養都有獨到的作用。
(1)分門別類輯古詩文。一學年中學生把自己收集的古詩文輯錄到一起,編成一本專題詩集,給自己編輯的詩集起一個新穎別致的名字,為每首詩做一題解,說明作者,朝代,并對原詩內容做簡要介紹,對摘錄的詩加以點評。還可以鼓勵學生給詩集寫一篇“前言”或“編后記”,說一說自己編輯的過程,以及對古詩的理解和感受,編好詩集后,全班相互傳閱,讓每位學生都有所成就感。
(2)別出心裁品古詩文。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先為它寫一篇一到三百字的賞析文字,簡介一下這首詩的作者,題材、風格、意境、語言等方面的特點,然后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換一種藝術樣式來表現這首詩的內容。例如可以把古詩畫成一幅畫,編成一段舞蹈等等,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麗和親切。
(3)聲情并茂誦古詩文。教師推出每周(或每日)一古詩文活動,每周(或每日)利用晨(夕)會時間安排值日生當小老師,將選好的古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電子白板(或抄在小黑板)上,學生將此詩文抄在專用積累本上,先讓學生自讀,主要把古詩文讀通讀準;再讓學生精讀,猜古詩文的大意;然后由教師點撥、指導;最后要學生聲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誦讀。每首古詩但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實。其間,各班定時開展誦讀比賽,評出優秀,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語文素養普遍有了提高。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詩詞的積累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語感,培養了編輯、思維、鑒賞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了文化素養,古詩文的學習使我們的學生受益匪淺。
二、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接受人文熏陶。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文化水準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它本來就該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氛圍,力求語文課多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學校的墻廊和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學生自創作品,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人,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與興趣。
3.音樂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慷慨激昂或婉轉低緩的音樂,有利于把漢語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4.影像情景: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華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2)探索文化課堂教學新模式
語文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美,重在誦讀上。誦讀的主要方法是:通讀(側重于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語氣停頓)與精讀(側重在字句斟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相結合;美讀(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與品讀(品讀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相結合,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其次是探究。探究的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現象;探究課文蘊藏的思想美與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情結;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
另外還應注意拓展。主要是以課文為基點向整部作品或其他作品拓展延伸,使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得以運用和實踐。
廣大語文教師只要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就能讓祖國五千年來豐富多彩的文化畫軸,透過一堂堂蘊藏著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曾春暉.淺談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江西教育,2012(27).
[2]胡俊明.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讀寫算(教師版),2013(19).